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战争样式和作战机理也在不断演进。从冷兵器两军对阵到热兵器大兵团厮杀,从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到信息化条件下陆海空天电多维对抗,人们对于战争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提起现代战争,坦克、舰艇、飞机、导弹、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会首先成为人们脑海中的主角,但在军事高科技竞争的前沿,“唱主角”的远不止这些,一大批“新概念”武器正从科幻走向现实,距离战场越来越近。
无人智能平台
将主导陆上疆场
空中无人机的发展方兴未艾,陆上无人智能平台也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无人智能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陆上无人智能平台正发展成为可实施精确打击的主要作战装备之一。例如,2015年美军研制的无人坦克“粗齿锯”正在进行最后技术测试,士兵可安全地对该装备进行无线远程操控,更精确地打击目标。在俄“开放水域”国际军事大赛中,俄军“乌兰-14”无人工程车首次亮相,该遥控工程车功能多样,可执行常规工程作业、远程灭火、快速扫雷等任务,成为俄工程兵的利器。可见,各军事强国开始尝试将无人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陆上主战装备和支援力量建设。
未来,无人智能作战系统正向智能化、自主化、协同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其平台将拥有更高的人工智能,更强的人机结合能力,实现协同作战,执行多样化任务。作为军事变革漫漫长路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无人智能平台的发展将对未来作战方式产生颠覆性的深远影响。
未来隐身战舰
开启新的海上角逐
隐身是军事上用于描述“减少目标特征信号”的专用术语。“F-117”曾以其极低的目标雷达散射截面,低发动机红外辐射等突破性技术成为航空和电子战领域中的一大突破,开启了隐身武器的先河。
当前,除外形隐身、材料隐身、结构隐身等传统隐身技术之外,新的隐身机理诸如仿生学隐身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等也得到新的发展;新的隐身材料诸如高分子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智能隐身材料等层出不穷。技术的突破必然带来武器装备的变革。12月7日,美国海军“朱姆沃尔特”号导弹驱逐舰在大西洋上试航,该舰排水量接近1.5万吨,以其良好的隐身性能,较强的对地打击火力,被称为“未来”战舰。同年,美海军“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在加紧试验,计划明年服役。“福特”级是美军下一代主力战舰,其舰岛采取了“隐身化”设计,搭载F-35隐身战机,在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前提下强调隐身能力,被西方军事专家称之为“全球最强航母”。可以预见, 未来海上隐身战舰和作战平台将获得较大发展,各国海军将在隐身战舰技术发展和海上力量建设方面掀起新一轮角逐,海上“隐身战场”正在形成之中。
全球快速打击系统
将成空中“幽灵”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在加强常规武器建设的同时,开始加强空间作战、太空作战和网络作战力量的论证和建设,其中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发展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实现快速反应、精确打击、非接触式作战、零伤亡等未来作战目的,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美国无疑走在前列。
近年来,美国先后完成了“HTV猎鹰”高超音速飞行器和X-37B空天飞机的发射升空,X-51高超音速导弹亦试射成功。按照其C-PGS项目中长期计划,到2025年“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所有武器将全部部署到位。俄罗斯也不甘示弱,提出建立“全球闪电打击系统”,加快研制高超音速导弹和为俄军现有洲际弹道导弹改配常规弹药。在叙利亚对“伊斯兰国”的空袭中,俄罗斯从里海舰队发射的26枚“口径-HK”远程巡航导弹在航路上完成147次转弯,以误差不超过3米的精度摧毁了1500千米之外的11处恐怖组织的目标,展示出超强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战略威慑能力。
纵观世界军事强国快速精确打击技术的发展历程,一种基于陆海空天多维的作战平台,可打击从深海到高空各个层次目标的一体化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已经初现端倪。
电磁光电武器
堪比“第二原子弹”
与核武器的高爆高杀伤力相比,还有一类发展中的武器威力不可小觑,这就是电磁光电武器,堪称“第二原子弹”。电磁武器,是一种利用电磁力发射弹丸的动能武器,发射时利用电磁力将弹丸瞬间弹出,弹丸接触到指定目标后迅速爆炸。它具有速度快、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稳定性强、可控性好、发射征兆小、生存能力强、射弹质量范围大等诸多优点,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15年美国海军加速电磁轨道炮的试射工作,将弹丸加速至5倍以上超高音速,并成功射向200公里外的目标。美军计划在8年内完成海上测试,并于2025年前正式配备军舰。激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常规武器的命中率,而且可为军队提供新型战术武器,受到各大军事强国的重视。目前美、俄、英、德、法、以色列等国在激光武器研制方面均已取得长足发展,其中尤以美国的发展最为突出。2015年美国海军列装的激光武器已稳定运行,并可对小型水面船只进行有效毁伤。美海军目前正在开展“固态高能激光武器系统论证计划”,将会进一步提高战术激光武器的作战性能。美空军则拟于5年内给战机装配激光武器,以期今后20至25年改变战争空间形态。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