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是为未来战争的超前准备

时间:2015-12-04 16:23   来源:解放军报

  刘伯承元帅曾说,“军官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这是久经沙场的老帅透过硝烟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洞悉,凝聚着对军事人才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才培养探索实践的极高要求,对今天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

  要想抢夺战争制胜先机,就必须首先抢占人才制高点。习主席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敢担当的建军治军骨干。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面对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历史重任,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充满挑战、需求更为迫切。但对照战斗力的标尺衡量,眼下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思想观念上,传统用人观念的束缚,前瞻意识的不足,有的单位用人育人始终在低层次徘徊;体系内容上,层次不明晰,系统不完备,培训机构功能发挥尚不显著;方法途径上,“请进来、走出去”与“联合化、集约化”还停留在表面形式,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都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与军队建设发展形势不够对称、实际能力素质与履行使命任务要求不相适应,束缚着我们走向未来战场的脚步,亟待解决。

  人才队伍建设是为未来战争的超前准备,要有“在桅杆上瞭望”的眼光智慧。“未来战争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是军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领导干部有全局视野,才能辨清方位、找准方向,有长远眼光,才能看清风浪、稳步前行。要成为“桅杆上的瞭望者”,就必须紧盯当前军事变革形势发展的前沿,加强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把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能力素质,树立明确的目标牵引。兼顾好现实急需与超前储备的关系,全面摸清自身干部队伍建设底数,区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搞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制定各级人才建设规划。抓好常态化培养,实现由应急式、补缺式培养向全方位、成体系培养转变,由关注个体成长成才向打造人才群体方阵转变。

  人才能力设计是庞杂、精确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完善科学的培育体系。现代战争模式已演变为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联合作战,各种作战力量、手段和战法综合应用,对人才队伍提出了联合化、多样化要求,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全面接触”与“专业精通”的双重要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任一岗位、专业都要放在“人才链”上,与其他层次环节无缝衔接。要着眼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深化院校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在体系上互为衔接、内容上紧贴需求、模式上协调配套的培养路子,打造初级指挥、兵种指挥、合同指挥、联合指挥梯次衔接的层次培训体系。区分不同层次人员类别,突出重点,因材施教,本着“是什么职级、干什么工作、有什么需求就设置什么内容”的原则,紧贴实战、紧贴部队、紧贴实践,调整更新培训课程体系,使培训进一步向岗位任职需求聚焦。在培训效果上做到训用一致,推进教学改革,突出模拟化、对抗化、实战化,使理论与实践、课堂与战场无缝对接。

  人才培养工作是争分夺秒的创新活动,要在整合资源、拓宽途径中提升质量效益。战争是发展变化最活跃、最需要创新的实践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为实现强军目标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没有现成模式,没有经验可循,必须始终处于探索创新的追赶状态。要探索拓宽培养途径,整合力量资源,坚持军地联合育才,以院校培养为渠道,以国民教育为依托,以部队自训为基础,以规范培养方法手段为推动,建立层次合理、要素完备、优势互补、规模适当的培养体系。树立动态培养意识,坚持使命任务牵引,借助演习演练、抢险救灾等时机,放手让人才在重要岗位上挑大梁,在急难险重面前唱主角,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注重岗位实践,把岗位练兵作为提高素质的重要抓手,从能打仗、打胜仗的需要出发设置课题,立足本职深钻细研,实现知识和素质升级,缩小平时与战时的差距。(肖文锦)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