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想,历史的财富和未来的制胜法宝
——感悟共产党人领导抗战赢得胜利之战略战术的伟大魅力
写在前面
“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个尚处于农业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面对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帝国主义强国的野蛮侵略,为维护民族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搏斗。浴血拼杀的背后,思想的博弈、智慧的角力、战争观的撞击,同样惊天动地、荡气回肠。
那是一场思想的先进性最终打败了武器的先进性的伟大战争!
思想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为共产党人探索并实施的一系列极富创造力、战斗力和实践伟力的战略战术,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70年后的今天,再次走近那些创造伟大历史的伟大战略思想,仍能感受到它烛照千秋的魅力。
一个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国家,一个被侵略者讥为“东亚病夫”的民族,正是因为先进政党的引领,正是因为“坚持思想领先”,才能够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深刻觉醒,迸发出排山倒海的磅礴伟力,一举将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彻底埋葬。这是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观,是军事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先辈留下的克敌制胜的宝贵遗产。
珍视、继承、发展这一战略遗产,从中汲取智慧力量,是对昨天最好的纪念,也是为明天最好的准备。
万众一心是最大的战略,也是最大的力量
一个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民族,注定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甲午硝烟未散,一个日本官员溜到湖北沙市,惊讶地发现这座城市里,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竟然无人知晓那场还未走远的战争,只沉醉于过自己的太平日子。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官员为私利计,民众作壁上观,这样的战争焉能不败?
正是抱着中国“是在一个自治部落的地区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的认识,日本再次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他们赌的是,内战频仍、军阀割据下的中国,仍会是各打各的算盘,仍旧是可以一击即溃的“一盘散沙”。
然而历史并没有重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洞察到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当时中国的最主要矛盾,主动驱散“四一二”血雨腥风留下的阴霾,主动解开国共十年血战结下的“死结”,再次推动国共合作,及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并成为这条路线的最先发起者、有力组织者和可靠领导者。
这需要怎样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胆略?然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做到了。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一个民族的力量被空前激发出来;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一盘散沙”聚变成“万众一心”。
“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士兵战死,有百姓来抵;丈夫战死,有妻子来抵”。这种力量排山倒海,这种团结无坚不摧。毛泽东曾这样感慨:“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
共产党人牢牢抓住兵民这一胜利之本,让“每个士兵每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把每一个农民都发动起来,“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
据日军战史记载:“共产党地区的所有民众,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我方有的部队因无戒备而突进,被手执大刀的敌人奇袭、包围而陷于苦战。”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扛起全民族抗战的大旗,能够团结动员90%的中国民众同仇敌忾齐心抗战?因为她始终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她以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感染了人民,她以抗战到底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通过兼顾各阶级利益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善了农村社会的生产关系;通过各级政权组织的“三三制”建设,实现了中国社会从未有过的政治民主;通过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战争需要和民众生活兼顾问题,密切了军队与人民的鱼水关系……
得到人民支持的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就如同战斗的安泰从大地母亲身上源源不断地获取制胜力量。辽阔的华北平原上,为了应对日寇的疯狂“扫荡”,广大抗日军民开动脑筋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改造道路,使敌人的汽车、坦克无法通过,抗日武装的大车、马车却可畅通无阻;他们把村庄用地道连起来,开展地道战,使敌人不敢进庄,进去又很难出来,抗日武装却来往自如……
时任《纽约时报》记者的哈里逊·福尔曼在他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中写道:“凡见到过八路军的都不会怀疑他们,他们所以能以缴获的武器或简陋的武器坚持作战,就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站在一起。”
与人民站在一起,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这都是跨越千沟万壑、战胜千难万险的胜利选择!
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近代抵御外来侵略的历次战争中,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为何收获的却是一次次失败?抗日战争何以能在艰苦卓绝中赢得最后荣光?答案就在于有没有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正确的战略战术。前者解开思想的困惑,后者破除实践的难题。
1936年夏,陕北保安县城的一孔窑洞里,毛泽东与远道而来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彻夜长谈。
对毛泽东的谈话,斯诺后来有清楚的记述:“他(毛泽东)要我预先设想到日本将赢得所有重大的战斗……继后产生的是一个持久斗争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中,红军游击队将起主要作用……”
在两年后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作出判断:中国不会亡,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许多国民党将领对《论持久战》深为叹服,将其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那是“漫漫长夜”中投射到中华民族身上最具穿透力的真理之光!战争的发展进程印证了毛泽东这位“窑洞里的预言家”的非凡洞察力。而将思想的洞察力转化为行动的战斗力的关键就在于八个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日本侵略者是想和中国打速决战的。大兵团作战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擅长的作战方式。早在1874年,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就说,中日如果发生战争,“我求利在于速决,彼求利在于缓慢。”抗战之初,日寇叫嚣“三个月解决支那事变”,狂妄之中也夹杂着“速决”的战略企图。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国民党军队的抵抗可谓英勇。但是,与敌人打堂堂之阵的阵地战,拿主力机械地去硬拼,不仅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境遇,被敌人各个击破,无形中也正中了日军的下怀。
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取得抗战胜利,形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战争格局,中国军队就绝不能按照日军希望的方式作战,必须扬我之长击敌之短,瞄着敌人的软肋和死穴打,着眼于发挥我们的优势打,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从白山黑水到海岛琼崖,从万山丛中到青纱帐里,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歼灭敌寇,避敌锋芒、击敌惰归,带领广大军民零敲“牛皮糖”,散吃“豆腐块”,使日寇顾此失彼深陷泥潭。
这笔账中日双方都在算:
1941年后,抗战进入最艰苦时期。华北200余县的抗日武装提出任务:一个县一天至少打死一个鬼子,每月就能击毙日军6000人,这样就能“积小胜为大胜”。
日军华北方面军军官加登幸太郎后来回忆:“我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广大敌后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把游击战的战略战术运用得游刃有余:你打你的速战速决,我打我的持久深入;你打你的“铁壁合围”,我打我的“各个击破”;你打你的围剿战、扫荡战,我打我的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始终把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许多年后仍为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地道战,就是对付日伪军“扫荡”产生的战术创举。仅在冀中平原,抗日武装就挖出1.25万里地道,形成了村村相连、户户相通的“地下钢铁长城”。美军观察员艾斯·杜伦考察抗日根据地期间,遭日军包围,最后钻进地道脱险。他对杨成武将军说,“冀中的地道是万能的,中国一定能胜利”。
中国能胜利,胜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驾驭战争的自信与自如。“你要打,我不打;我要打,你不得不打;你打我时,打不到,摸不着;我打你时,打得准,打得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本质在于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谁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谁就站在了胜利一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