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仪仗队亮相莫斯科红场阅兵引习近平挥手

时间:2015-05-11 11:56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三军仪仗队亮相莫斯科红场阅兵引习近平挥手

  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方阵行进在阅兵式上。新华社发

  踏着《喀秋莎》的旋律,由102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走过莫斯科红场。检阅台上,习近平主席起身向他们挥手致意。

  当地时间9日上午10时30分许,由102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通过莫斯科红场,顺利接受了检阅。检阅台上,习近平主席起身向他们挥手致意。这是中国首次派出仪仗方队参加红场阅兵。

  五星红旗“刀客”领队

  此次红场阅兵中,共有10个外国军人方队接受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身着第六代礼兵服,第10个压轴出场。

  10时30分许,在苏联《喀秋莎》等二战歌曲欢快的旋律中,三名旗手护卫着五星红旗首先进入红场。他们分别是国旗手、海军护旗手和空军护旗手,负责引领整个阅兵方队。

  紧随其后的是陆海空三位分队指挥官,由于他们每人手持一把军刀,被战士们称为仪仗队的“刀客”。指挥官在阅兵中行军刀礼,一直是最高礼仪的象征,整个过程分为拔刀、撇刀、立刀、托刀、举刀、刀入鞘6个动作,当指挥官将军刀托举直立时,仪仗方队由行走转为正步。

  最后,陆海空三军编成8乘12的长条队列依次接受检阅,以适应红场狭长的行进路线。和俄罗斯军人高抬膝、大跨步、每步80公分的大正步不同,中国仪仗队的步伐是每步75公分。此外,所有官兵的行进步伐也特别设计成每分钟120步。

  他们身姿挺拔,士气高昂,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主席台,精彩亮相吸引了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多国领导人和其他观众的目光。

  “安插”口令员负责导航

  整个方队中还有一位被安插的口令员,虽然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是他的作用更加关键。此次阅兵口令员的位置在中间海军方队的第二排,目的就是让最前面和最后面的战士都能听到口令。

  作为口令员要听现场的音乐找准节奏,在恰当的时机向战士们下达口令。“我要喊出我们中国军人的精气神儿,喊出我们中国军人的血性。”参加此次阅兵的口令员郝卫坚在参加阅兵前表示。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第五次代表中国走出国门,也是派出人数最多的一次。在红场上,他们重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致敬逝者和老兵,展现中国军人守护世界和平的信心和决心。

  据介绍,仪仗队的官兵于当地时间4月25日抵达俄罗斯,在彩排时就凭着挺拔的身姿和昂扬的风貌博得当地群众和其他方阵的掌声。

  □历史背景

  中国仪仗队四次走出国门

  2010年9月为庆祝独立200周年,墨西哥举办庆祝活动,邀请了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等16个国家的仪仗方队参加。参加阅兵庆典的中国仪仗队由36人组成,其中34人编成方阵,打头1名旗手、5名护旗手,后随1名佩戴指挥刀的陆军指挥官。这是中国三军仪仗队首次在海外亮相。中国三军仪仗队时任大队长刘士胥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第一次成建制地出现在外国阅兵式上。

  2011年6月2日应意大利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护旗组3名官兵及工作人员参加了意大利共和国成立65周年庆典阅兵,这是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首次赴该国执行阅兵任务。

  2011年7月5日中国、俄罗斯、墨西哥等17个国家的仪仗队受邀组成国际方阵,参加了委内瑞拉独立200年阅兵,这是中国三军仪仗队第二次建制式在委内瑞拉建国181年来最大规模的阅兵式上亮相。

  2013年9月16日为庆祝墨西哥独立203周年暨墨西哥陆军成立100周年,墨西哥政府在宪法广场和改革大道举行盛大阅兵仪式,我国三军仪仗队同美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共18个国家的仪仗队,与墨西哥陆、海、空三军方阵一同亮相。

  那次阅兵活动总指挥米格尔巴尔加斯少将对中国三军仪仗队赞誉有加,“中国仪仗队是中国军队的杰出代表,以英勇、有秩序、讲纪律而著名。”

  □讲述

  口令员:这活儿压力挺大,喊错就完蛋了

  在中国仪仗方队中,有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战士,为方队的整齐划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口令员郝卫坚。

  郝卫坚是中国三军仪仗队里11年的老兵,参加过几百次大大小小的司礼任务,经验丰富,因此领导把喊口令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对此,郝卫坚说:“如果这个口令的节奏感把握不好的话音乐是踩不死的,这个活儿压力挺大。”

  此次阅兵时,郝卫坚和战友们要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的音乐声中通过红场。为此,郝卫坚和战友们利用一切时间突击学习,在训练间隙找感觉,空闲时戴着耳机听,连午休都有乐谱陪着。

  郝卫坚说:“练外国那个《喀秋莎》的音乐,不能听中文版的,但我也不懂俄语,怎么办呢?我就用汉语标注上。你像这个‘啦’字,人家是波浪音什么的,我们也不会,但是我可以写一个‘啦’字,然后心里就有数了。”

  谈到喊口令最难的地方,郝卫坚说:“心理素质要好,喊错就完蛋了,我刚开始听这音乐的时候就喊错过一次,这时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就跟下饺子一样,一说踏步,然后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回想一下,当时如果在这个红场现场,所有的媒体都在拍着,往大了说你还代表着国威军威呢。”

  另外,郝卫坚还得注意自己与队伍的一致性。为此,他进行了反复的练习,战友老毕每次都会在旁边观察,并纠正错误。郝卫坚说:“在有音乐影响的情况下,包括有噪音的情况下,你得让大家都要听见,然后一喊口令,我的下颚就容易探出来,景况就变了。”

  “刀客”:练习扎气球,不看也能感觉刀尖

  在历次的国内外阅兵当中,中国三军仪仗方队当中的指挥官多数是一个人,但是在红场阅兵时,中国海陆空三位指挥官同时“亮刀”,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在行进中将长1米、重量超过1公斤的军刀单手托举一步到位,同时保证三人举刀的高度一致、时间同步,三位“刀客”——“陆刀”张天龙、“海刀”孙国祥、“空刀”王振伟付出了很多努力。

  “海刀”孙国祥还发明了一个方法,即举刀扎气球。经过测量,他将吹好的气球放置在天花板上进行举刀训练,只有当动作规范正确,也就是刀尖逼近或恰好抵到气球时,气球不会破,而一旦刀尖过高,气球就会瞬间被刺破。

  孙国祥说:“熟才能生巧。即使不看刀尖,我也能感觉到刀尖在哪里,同时感知刀鞘口的位置,感知两只手的位置,将你的精力高度集中,把这三个点连成一线。”

  孙国祥所说的是军刀礼最后一步——刀入鞘的诀窍。这个动作没有在阅兵式上展示,尽管如此,他也追求完美。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孙国祥几乎做到了人刀一体,可以在不低头、不斜眼,只凭感觉就能在1秒钟内把军刀准确地插入仅3毫米宽的刀鞘,这样的难度好比徒手将头发丝一次性穿过针眼。孙国祥找来沙袋缠在手臂上反复训练。

  孙国祥说:“在俄罗斯分列式的距离要比国内阅兵长得多,对举刀的臂力是一种考验,所以我想增加臂力的训练,这样的话在经过检阅台的时候能够保证手里的刀举得更稳一点。”

  另外,陆海空“刀客”走在方队的前列,形象和表情都要讲究。对此,孙国祥说,即使再累,也要表现得很有精神,就是把中国军人这种精气神在红场上展现出来,所以应该对着镜子练表情。

  □专家分析

  中国参与展现中俄互信新水平

  对于中国军队首次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中国军事专家指出,此举展示了中俄两国在国际层面上共同维护二战成果、携手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共同努力的意志。

  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研究员李抒音表示,中国参与阅兵的人数远多于其他国家,这展示出中俄两国关系互信的新水平。中国此次参与红场阅兵将有助于两国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领域合作。

  同时,中俄两国作为二战胜利者以及巨大牺牲者,共同参与此次活动,展示了两国在国际层面上共同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客观公正看待战后格局、共同致力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决心。

  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王新俊认为,中国军队首次受邀赴俄罗斯参加传统的红场阅兵“可谓意味深长”。首先表明俄罗斯人民和中国人民是那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军。

  “中国有句俗语: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此举也表明,团结力量大,团结就可以战胜一切凶恶的敌人。只要我们真诚团结协作,中俄就一定能够为世界的繁荣与和平做出更多、更加伟大的贡献。”王新俊说。

  据新华社央视钟欣

  京华时报记者王硕潘珊菊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