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军民融合深层次矛盾:军队非战斗机构人员偏多

时间:2015-03-26 14:56   来源:中国国防报

  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应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总体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着力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为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兼容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认清军民融合发展总体目标

  军民融合发展,就是要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通过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的交流共享,构建一个军民统一的建设基础,使一种资源发挥两种功能,一份投入产出双重效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明确提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总体目标。

  全要素。即在微观层面,实现人才、技术、设施、资本和信息等各种生产力要素和战斗力要素之间的紧密结合。融合区别于结合,形象地说,就在于结合相对简单粗放,而融合则是要素渗透,是构成事物的不同要素在微观层面的密切交互。当前,推动全要素军民融合,重点应在两个方面深化和拓展。一是推动更多要素融合。例如,应主动适应信息已成为战斗力和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客观要求,积极推动军地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根据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投入大、融合效益显著的特点,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的军民共建共用;积极探索民间资本直接或间接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途径,通过“民企参军”和军工证券化等方式积极推动资本要素的军民融合,等等。二是探索以寓军于民为主要特征的全要素融合模式。如,国外组建民用航空预备队,就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全面依托地方航空公司的人员、技术、设施、信息等所有要素,形成战时战略投送能力的一种全要素融合模式。

  多领域。指的是在中观层面,适应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面越来越广的客观趋势,在更多的建设领域推动融合发展。一是巩固深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社会化保障和国防动员四大体系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深化军队保障社会化的范围,推动融合由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向维修保障领域延伸等等;二是适应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海洋、空天、信息和网络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抢占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制高点;三是按照军民双向融合的要求,推动空域、频谱、导航测绘、气象水文等战略资源的军民共享共用;四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履行国际责任和我国国家利益向海外拓展需要,向战略通道安全和海外军事行动等领域深化,为有效维护和捍卫我国海外利益提供重要支撑。

  高效益。就是要通过融合发展,在建设效能上实现“1+1>2”,在建设成本上实现“1+1<2”,实现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是应遵循战斗力生成规律,坚持以实现强军目标为牵引,充分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引导军民融合为提升战斗力和保障力服务;二是充分运用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两大手段,既发挥规划计划的引导作用,也应重视发挥法律法规的强制规范作用,更要遵循国防经济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要坚持军民兼顾、双向融合,既重视利用民用资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在积极推进“民参军”的同时,也兼顾利用国防资源服务经济建设,进一步畅通“军转民”的渠道。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