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批实战化名不副实:改打实弹就认为是实战化

时间:2015-03-17 16:00   来源:解放军报

  从实战化到实战的“一字之距”如何缩小?从练为战到练即战的“一字之差”怎样破解?目前,各级坚持用战斗力标准抓训练落实,演训场劲吹求实风,实战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实战化重在科学化,科学理解本质内涵,牢牢把握实战化训练的正确方向尤为关键。

  实战化不能标签化,概念与内容定位要客观准确。纵观各级训练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练兵画卷正在上演,但一些有关实战化的“标签现象”也令人如鲠在喉:本是一些基础训练课目,有的却把其贴上“实战化”的标签;有的在训练中放几个发烟罐,在装备上披些迷彩伪装网,把打教练弹改为打实弹,就认为是实战化了;还有的嘴上喊着实战化,落实中却重“看点”“景点”,背台词、编脚本等“和平积习”仍有市场。“贴标签”贴不出实战化,更贴不出战斗力。名不副实的标签,不仅混淆了官兵对实战化的科学认识,还误导官兵锤炼真正的实战化能力,对战斗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实战化训练,核心是能打胜仗。实战化之“实”,必须体现在战斗力上。只有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立起来落下去,才能使实战化训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行实战化,按使命任务设计内容,按实战环境设置条件,按作战进程组织演训,按打仗要求评估能力,根本目的是生成和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要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把实战化贯穿渗透于军事训练全过程各领域,做到按打仗要求训练与按训练去打仗相统一。要实现组训形式与行动样式、训练内容与方案预案、训练条件与实战环境、考评标准与能力指标相一致,从难从严摔打锤炼部队,把能打胜仗必备的指挥、行动、保障能力和战斗作风练过硬。要把握体系作战特点规律,发挥信息的融合倍增作用,强化“体系练”,突出“练体系”,促进作战要素无缝链接、作战平台自主协同,尽快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劈柴要顺纹路,抓实战化训练重在探寻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可是,当前有的部队训练中忽视对作战机理的研究训练,最抢眼的反而是各种形式的拉动,浩浩荡荡的机动队伍颇为壮观。诚然,带有实战背景的拉动是提高训练水平的重要环节,但只为了途中好看而淡化了战略战术研究,简单地把“拉动标准”等同于战斗力标准、把拉动训练等同于实战训练,只能是拉得出,但不一定打得赢,到了真正生死对决的战场未必能有胜算。

  实战化训练讲求全员额、全时域、全过程,没有先后主次之分。独木不挡风,单兵难排阵。每个战位都是战斗力“链”上的重要一环,每项工作都是战斗力提升的垫脚石,哪一环、哪一项都不能缺,哪一环、哪一项都不能弱。哪怕只有一个节点出问题、一个岗位出纰漏,都可能导致“马掌效应”。在实战化训练中,军事、政治和保障三家,谁当主角、谁当配角,随时都处于变换之中。战斗力标准不仅仅是军事工作标准,实战化训练也不仅仅是军事训练,决不能认为政治工作是在做虚功,保障工作不能直接“打打杀杀”,抓实战化就是军事部门一家的事,其他间接的工作都无关紧要。

  “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实战化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力推进。只有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部门、各作战单元和各作战要素密切协同,唱好“同一首歌”,走好“同一条路”,才能形成体系优势。政治部门要通过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战斗精神培育、干部选用、典型宣扬等为实战化训练“鼓与呼”;保障部门要科学确立训练经费投向投量,练好“走打吃住藏,供救运修防”基本功,突出重大演练活动保障,发挥最大保障效益,为实战化训练“加油送弹”,从而提升实战化训练质量效益。(刘学农 何悦东)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