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全称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车臣地处北高加索地区,西邻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西北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接壤,东连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面挨着格鲁吉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高加索生命线”之称。
车臣所处的高加索地区位于黑海、亚速海和里海之间,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绵延一千多公里的大高加索山脉,成为南北高加索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称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属于俄罗斯;南侧称为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高加索地区分布着50多个民族,地形分为平原、山区、高山区。由于山峦叠嶂、地势复杂,许多民族虽近在咫尺,语言却完全不通,民族关系复杂。古罗马作家普林尼在其《博物志》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说罗马人在高加索地区经商要通过80多名译员来进行。
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使车臣成了大国争夺的目标。17至18世纪,车臣成为波斯、奥斯曼、俄罗斯三大帝国争夺的对象,此后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战争和动荡。18世纪末19世纪初,大批车臣民众接受伊斯兰教义,成为伊斯兰教徒。19世纪,沙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高加索战争”,将车臣等地区纳入沙俄帝国的版图。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车臣继续留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内。1922年11月30日,苏联成立车臣自治州,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34年,车臣自治州和同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印古什自治州合并,成立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苏联政府将车臣-印古什自治州调整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部分车臣人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谋求独立,当时的斯大林政府以“叛变和同敌人合作”为由将车臣人强行迁出家园,并撤消了自治共和国的地位。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改变了这一做法,允许车臣人回归,重新成立了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但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车臣问题伴随苏联局势动荡而起。1989年开始,苏联局势急剧动荡,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掀起独立浪潮,民族分离势力在车臣、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等高加索地区严重膨胀,车臣和北奥塞梯等自治共和国均有流血冲突发生。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的多个成员,特别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国,都希望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的主权地位。在此背景下,车臣加快了寻求独立的步伐。
车臣分裂行为遭到俄政府坚决打击。为恢复车臣地区的宪法秩序,维护俄联邦的领土主权统一,俄联邦政府分别于1994年至1996年、1999年至2000年,先后两次对车臣分裂武装实施军事打击,有效维护了领土主权完整。2000年,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以后,将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划入7个联邦区,车臣成为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区下辖的一个共和国。当前,由于车臣历史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加上外部势力的影响,车臣仍有武装冲突发生。例如,今年12月4日,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再次遭到武装分子的袭击。未来,车臣仍将是俄政府长期牵挂的地方,其局势走向,也是俄罗斯对高加索方向战略控制力强弱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