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时间:2014-08-18 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也被拦腰打断。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当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时,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冰点”,安倍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行径,导致两国政府关系严重倒退,并影响到了经贸交流等其他领域。

  近日,“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连召开。国人再回首甲午年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在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人们看到军国主义在日本大有死灰复燃的可能,不能不高度警惕。

  日本军国主义存在500年

  422年前的壬辰年(1592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年,爆发了一场国际大战,明朝史籍一般称为“东征”(1592-1598年)。这是发生在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明朝军队与朝鲜联军合战日本军队的七年战争,韩国或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为“文禄之役”与“庆长之役”。在大明王朝最为鼎盛的年代,刚刚统一日本列岛、羽翼未丰的丰臣秀吉,迫不及待地发动了这场全面侵朝战争,妄想“一朝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吾死之前将令中国臣服”。明朝援军联手朝鲜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物质财富代价,最终打败了丰臣秀吉的日本军队。

  战争的结果是明朝确实付出了重大的历史代价,但由此造就出长久持续的东亚和平新局面。由明朝创立并推广的宗藩朝贡体系,因东征得到巩固、加强,并被清朝如数继承,一直运行到近代被西方殖民统治体系彻底颠覆为止。中国周边,东征不仅对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均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铸就了一道海上长城。

  1592年“渡海征服高丽”的壬辰战争,不过是丰臣秀吉为“征服唐国”所做的热身运动。从壬辰到甲午,不惮失败的日本人,通过卧薪尝胆的改革,再次与维新失败的清末中国较量,终于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继而通过1905年的日俄战争,赶跑了争食的“北极熊”,遂在1910年吞并了朝鲜。至此,日本自壬辰以来未遂的愿望终得实现,日本蚕食大陆的理想渐入佳境——壬辰是日本失败的蓝图,而甲午则是其成功的印证。

  甲午战争,远非一些日本研究者所认为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起点”或“开端”,其实早在300年前,它就已经“萌芽破土”,只不过未能长成参天大树而已。300年后,征朝成功的日本一举侵入中国,先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直至1937年与中国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不是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日本以中国宁波为中心、面向南海的理想蓝图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明朝万历时代起,日本并吞大陆的“军国主义”已历经500年不灭。若有空子可钻,死灰就会复燃。

  明治维新疯狂扩建海军

  1868年7月14日,明治天皇在宫中审视了军务官的奏折,折上写道: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而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这句话,立即拨动了明治天皇的心弦。在辅政诸大臣的帮助下,他立草诏书,谕令全国:海军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

  从速!加快!日本人的“水磨”遇到洋流的冲击,立即疯狂地运转起来了。

  沉埋多年的林子平的《海国兵谈》被“解放”了出来,成为谈海防、论练兵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位18世纪的仙台人还曾专门写了一部《三国通览图说》,里面记载了朝鲜、琉球和库页岛的地理、民风,以便在“日本勇士率领雄兵入此三国之时”当作指南。

  明治政权以惊人的速度和决心,使幕府的海军全部转到了新政府制下,各藩所辖的军舰也几乎全部“献”给了新政府。很快,在天皇的旗帜下就聚集了全日本可供海军使用的一切军舰。

  在日本兵部省炮制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中,日本未来的海军将要超过英国,在20年内拥有大小军舰200艘。炮制这一计划的兵部大辅前原一诚,计划仅蒸汽铁甲舰就要装备50艘,他还把海军经费提到和陆军经费等同的高度,达15万石。

  在欧洲的几大造船厂,都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身影。这些东方人,早就脱下了传统的和服和木屐,他们身穿燕尾服,头戴礼帽,到处深深地鞠躬,到处打听哪里有适合日本的舰船出售。他们白天东奔西跑,到处活动,不放过一个可能的机会;晚上,他们聚在一起,重新按照在国内的身分品级次第坐好,激动地重温着天皇的谕旨,憧憬着飘扬太阳旗的舰队横行太平洋时的壮阔景象,这时,他们往往要泪流满面,把白天受到的屈辱和冷遇忘得一干二净。他们是用在海滩上做小买卖的精明,向世界购买着一个民族的尊严。

  在皇宫里,明治天皇的眼睛里充满血丝,他处在极度的亢奋之中。

  从明治初期起,天皇开始疯狂地聚敛财富,把持垄断日本新兴工业的开发权,控制三井、三菱、住友等大公司及日本的外贸、重工业、银行,并通过各种进献、投资,非法征用土地,使自己的皇室积累打着滚地增加。同时,他又多次为建海军率先节约开支,打开自己的钱袋,毫不吝惜地倾倒金钱,他甚至提出“虽国家力不能胜,既属必要之大计,亦只有断然行之”。

  1887年7月,天皇发布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之事。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谕令一发,不到三个月,海防捐款总额竟达103万之多。按照日本学者井上清的说法:“在天皇制的最初十年中,军事费恐怕要占全部经费的80%以上。”

  1893年——甲午战争前一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而这,已经超过了皇室开支的1/10。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1/4薪俸用做造舰。

  到甲午战争前,据说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得知天皇每天仅仅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

  天皇恨不能把“圣岳”富士山变成金山、铁山、钢山、火药山,把濑户内海的每一块礁石都变成战舰。

  他不要慢节奏的跋涉,他一开始就要求他的国家“冲刺”——尽管他知道他的国家和他病残的双腿一样,时时对这种“冲刺”感到力不从心。

  日本天皇用军国主义的疯狂手法,动员全民打仗。只有后来在二次大战的德国纳粹时期,人们才能看到似曾相识的疯狂。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