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月4日文章,原题:随着海军壮大,中国不再奉行邓小平韬光养晦的箴言?
当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撰写巨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时,他不可能想象到该书将对120年后的中国领导人产生影响。但后者似乎认同马汉著作的主旨:海权是确保在商业、政治和军事上通往关键地区的途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雄心。在本地区和西方的某些人看来,这种说法既是中国的海洋扩张宣言,也是对东海及南海争端升级的间接回应,而且恰逢美国宣布转向亚太。其实,多年来,中国学者和军事战略家一直在讨论马汉的观点,许多人相信其学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分析家指出,中国也曾是海上强国,15世纪的中国显然是世界海洋主导权的有力竞争者,当时郑和率领的船队在技术上远比其他人先进。许多历史学家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经历的海上败仗和积弱难返归咎于此前的闭关锁国政策。如今,随着中国对许多亚洲邻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绝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中国不应只是一个陆上强国。
直到最近,中国仍在遵循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战略。但最近几年,中国将军费主要用于实现海军现代化。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詹姆斯霍姆斯表示,声称中国是马汉拥趸,并不意味着北京计划打造一支无畏级舰队。其确切含义是中国为适应独特的需求和状况,引进马汉的某些观点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战略。
但悉尼大学教授约翰李认为,中国的海上能力将被用来对付美国海军,这意味着双方的战略竞争不可避免。随着美国60%的军舰计划在本十年内聚拢亚太,中美将使日益缩小的海洋变得更为拥挤。▲(作者黄忠清,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