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开支占预算的比重将从2011年的13.9%增加到2014年的18.8%。军事开支计划将由今年的1.5万亿卢布增加到2014年的2,75万亿卢布。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所采购的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与武装力量的战备水平会按比例同步提高?
正在形成的一种印象是,我们把国防工业综合体当作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机:投一个硬币进去,就滚出一罐饮料来,投两个硬币进去,就滚出两罐饮料来。开支数额与所购武器的数量、质量之间的关系要远比这个复杂得多。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俄罗斯新型无人机的研制计划。该计划耗资50亿卢布。2010年春季,俄罗斯国防部实际上承认这一计划是失败的,并证实已决定购买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生产的数十架此类无人机。所以光投资并不能解决国防工业综合体的问题。
国防工业胜任什么样的跃进?
在总统大选前夕,未来的总统曾树立了一个相当雄心勃勃的目标。“未来十年任务是使武装力量的新结构能够用全新的技术装备来支撑,新技术装备将比任何潜在敌人的同类系统“看”得更远、打得更准、反应更快。”
在十年之内做到这一点是否现实?要知道,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造整个经济,建立一整系列现在根本没有的工业部门,最后,需要非常发达的高技术民用产品市场,没有这一市场的支撑不可能研制和生产出现代化武器。
国防工业综合体可作为牵引整个工业进步的火车头的假设是幼稚的。这一假设只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当时民用部门确实积极运用了军事科学和工业的技术。但技术流的方向早已发生了变化。目前军事技术领域的进步取决于在民用市场上购买必需元件、部件、配套设备和材料的可能性。在民用市场上它们更便宜,并且具有更好的质量性能。所以在未来十年全球在军事技术领域面临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当年提出的“大跃进”的思想类似。
换言之,军事技术领域的大量具体承诺是否能履行很值得怀疑。包括:“未来十年军队将装备超过400枚现代化陆基和海基洲际弹道导弹、8艘战略核潜艇、约20艘多用途潜艇、超过50艘水面战舰、约100颗军用航天器、超过600架包括第四代战斗机在内的现代化飞机、超过1000架直升机、28个团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
让我们从陆基和海基洲际弹道导弹说起。每年平均供应超过40枚,这可能吗?众所周知,军队2008-2011年一共接收了39枚洲际弹道导弹。我们想知道凭什么从2012年起能将洲际弹道导弹的产量增加四倍?组装厂的能力够用吗?分包商网络能够为终端产品产量如此的突飞猛进提供足够的材料和配套设备吗?
下一个承诺涉及8艘战略核潜艇(指955型“北风之神”级)。我们先不必悲观,先把计划装备该潜艇的“圆锤”导弹尚未经过必要数量的试验这一事实放在一边不说。我们乐观地假设导弹试验将会顺利完成。该级舰的首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是1996年开工建造的,在13年之后的2009年开始试验。第二艘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自2004年开始建造,2011年开始试验。第三艘艇——”弗拉季米尔·莫诺马赫“号2006年3月开工建造,至今尚未下水。其余各艇尚未开工,6艘艇甚至还没有签订合同。于是又一次提出了一个关于我们的“未来数字”的永恒的问题:用了16年才建成“2艘半”,凭什么让人相信能在9年内建成“5艘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