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纳波拉”学校揭秘 “超人”计划

时间:2012-03-31 15:01   来源:中国网

纳粹德国的纳波拉学校

  原编者按 从1933年到1945年,1.5万余名少年被送进纳粹德国的纳波拉学校。他们被迫在饥饿、严寒和病痛下求生存,以成为纳粹“撼动全球”的“超人”。

  这是一些特殊的学校。教官来自纳粹德国党卫军,他们缺乏教养,令人畏惧。这里的学生年龄为10岁至18岁,在就读期间要学习包括拳击、格斗、剑术、骑术在内的各种技能,以及包括操作各种武器、爆破装置在内的军事技术。此外,他们还被灌输纳粹版本的历史知识,学习证明世界存在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的生物学。当然还有音乐课程,学生们在音乐声中培养比个人情感更高尚的纪律性。

  这里的培训是苛刻和残酷的,孩子们被迫在饥饿、严寒和病痛下求生存。作为回报,他们受到嘉奖,身着草绿色军装,还佩带短刀,与同龄的其他学生相比,他们与众不同。

  这就是纳粹德国的“纳波拉”学校。这里的学生百里挑一,进入这样的学校是少数孩子的特权。跨入校门的人就是纳粹青年团的一员,成了希特勒式的新一代,准备以民族社会主义精英的身份掌握整个世界的命运。

  纳粹头目希特勒的目标是要为统治全世界创造一个新人种,他试图将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描述的“超人”形象变为现实,造就一批“没有恻隐之心、不惧痛苦、不相信来世、不被世俗观念左右”的人。为此,希特勒下令建立专门机构来培养和造就拥有高级血统、思想和血脉纯正、生理和心理都过硬的年轻人。于是,德意志民族政治教育学校诞生了,这也就是俗称的“纳波拉”学校。

  除了完整重现尼采的“超人”概念外,希特勒还有自己的打算。他认识到,尼采最初的理念中还包含着对自己如意算盘不利的一面:根据尼采的哲学,“超人”能够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来判断是非曲直,不受社会和宗教不同思维的影响。而在纳粹体系中,学员的智慧应受情感的控制,如此一来学员才能无条件地接受纳粹极端思想,随后不择手段地将这一极端思想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希特勒要制造的绝非真正意义上的“超人”,而是没有能力质疑现实的战争机器和宣传机器。希特勒自己也说:“我们培养的是将撼动全球的第一代人。我需要的是优异、无畏、冷酷无情的年轻人,他们必须强壮而英俊。他们将学会仅考虑德国和为德国利益而战。这就是我赋予他们新生命的目的。

  弗朗茨 科提拉在他11岁那年走进了位于奥地利境内的一所纳波拉学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里的历史老师说,我们不能在家中平静地死去,而应该将生命献给战争。校长则吼道:‘宁可去死也不能当奴隶!’”1939年,科提拉到奥地利维也纳参加入学前的身体素质检查和文化考试。在得知被录取后他深感自豪,因为当时的录取比例是5比1。被录取的学员必须具有纯正和高贵的血统,不能来自左翼分子家庭,父母不能是同性恋,生理上不允许有任何缺陷(如果有轻度近视就足以被淘汰),同时还要对国家忠贞不渝。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