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媒体报道,为尽早结束互联网被控局面,伊朗政府已切断其互联网与世界其他网络的联系,这直接导致数百万伊朗民众无法登录邮箱和社交网站。
伊朗政府此举,缘于伊朗核电站曾遭受十分严重的攻击,而“祸首”正是网上病毒。2010年11月,伊朗核电站控制系统遭受一种名为“震网”电脑病毒的大规模攻击。据媒体报道,这次网络攻击很可能是美国和以色列策划实施的。虽然此次攻击没能摧毁伊朗核设施,但却导致伊朗浓缩铀工厂内约五分之一的离心机报废,从而达到了延迟伊朗核进程的目的。后来,“震网”这种被设计成专门袭击离心机的病毒,经过“适当调整后”又转而攻击工业控制系统,这使得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开来,仅7天时间就感染了近4.4万台电脑。
这说明,随着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的不断应用,网络战已越来越激烈,其杀伤力也不容小觑。应对网络战,切断国际互联网的做法,显然有些“因噎废食”的味道,但有时也是“毒蛇噬臂,自断其腕”的无奈之举。因为国际互联网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对其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作战双方的主、被动关系,也直接决定了作战双方进攻、被攻的角色分工。技术先进、设备精良的一方往往握有进攻主动权,可以制于人;而技术落后、设备低劣的一方则可能连防御的能力都没有,必然受制于人。
伊朗被迫切断国际互联网的做法也在启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网上主动权,才是应对日趋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的上策,一方面要严格做到将用于军队和国防建设需要的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实施物理隔绝,并立足于国产设备,加强军用计算机的抗毁、抗干扰、抗电磁泄漏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作战的研究,在战略、战役和战术各层面都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之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悄无声息而又纷繁复杂的网络战中把握先机。(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