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代后勤建设的难题——如何真正丢掉“坛坛罐罐”
“坛坛罐罐”,已成为战斗力增长的羁绊
我军后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轻装到沉重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期建设,后勤具备了保障军队作战、训练、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功能,这应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在当时我国物质条件比较落后、保障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军队后勤的“滚雪球”效应越来越明显,长时间的军队办社会,使后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有“坛坛罐罐”,就必须有维持和保养“坛坛罐罐”的人、财、物。军队拥有完备而庞大的衣、食、住、行、医体系,维系这个体系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和物资,而且需要大量的保障人员及其繁杂的编制体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红火一时的军队生产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维持经费严重不足、后勤包袱沉重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权宜之举。我军的经费本来就十分有限,可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还被用到了循环投入、重复建设和维持既有“坛坛罐罐”的正常运转上。从经费支出情况看,战备训练与后勤保障的占有比明显失衡,后勤一直处于“尾大不掉”之势,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战斗力的快速提高和部队建设的均衡发展。如果后勤始终是精干高效的后勤,没有那么多“坛坛罐罐”,有限的国防费就可以集约分配,真正用到战斗力和部队建设的刀刃上。
陋习不除,大联勤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勤
一些发达国家军队早已实现、我军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的三军联勤,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行。联勤体制的实行,标志着我军后勤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于统筹三军后勤力量、统配三军后勤资源、收缩后勤摊子、形成集约保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利益关系的影响,一些部门仍然追求“小而全”的保障模式,总觉得自己有“坛坛罐罐”用起来方便,致使联勤工作进展比较缓慢,三军后勤自成体系的弊端没有彻底革除。显然,这种联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勤。
正是由于对传统保障理念、既有保障模式和“坛坛罐罐”的不舍情结,每次精简整编,每次几乎都是“钝刀子割肉”,没有从根本上革除弊端。东边减,西边加;明明该砍掉,偏偏减一点。家家都讲支持改革,但撤了谁,谁就又蹦又跳,这种保单位、守摊子、凑数量的现象,几近成了影响后勤体制编制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