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末以来,国际政治安全局势的最大风险是伊朗局势的恶化。随着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伊核报告,伊朗多次举行军演并发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警告,美国核航母集聚海湾地区,以及欧盟通过对伊朗石油禁运协议,围绕伊朗核计划的局势骤然升级。美国等盟国对伊朗步步紧逼背后的真正目的何在?伊朗问题会否成为全球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本期刊登两位国际问题专家的分析文章,希望为读者提供更多关注伊朗事件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思路。
制裁伊朗,美国新战略的第一步
二战后至今,中东作为美国建立世界霸主地位的战略要地备受重视。苏联解体后的十多年间,美国一直在“无级的中东”享受着“没有竞争的霸权”。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这是美国打击伊朗的根本原因。
美国政府曾多次系统阐述其在中东的重大战略利益:一是石油利益。中东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00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60%。二是国家安全利益。主要包括美国提出的“遏制激进民族主义国家的挑战,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等方面。三是中东主要盟国的安全。四是经济利益。多年来美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均在百亿美元以上,并呈上升趋势。五是军火贸易。中东一直是世界重要的军火贸易市场。仅1990年底到1992年初,美就向中东地区出售了价值190亿美元军火。
然而,近年来美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和冲击。
美国的霸主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二是石油价格的制定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主导了世界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三是石油资源的控制权。目前,美国实际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地区将近70%的石油资源。
但是,伊拉克战争后,一些产油国基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和中国、印度等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边石油勘探、开采和贸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欧元或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交易所,并在石油交易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欧元定价,以稳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减弱美国的控制与掠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此外,随着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经济、能源增长的重心也开始加速东移。从现有的石油需求结构来看,美国以 21.7%的全球占比位于第一,而中国则紧随其后。在全球十大石油消费国中,“金砖四国”都位列其中,并将成为未来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于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新兴经济体能源需求的抑制和反抑制争斗逐步展开,因此,控制了伊朗,就掌控了“世界油管”的开关,就等于控制了严重依赖中东石油供给的新兴经济体,等于断了新兴市场的石油“通路”。
与此同时,美国正抓紧战略东移,一方面越来越多地介入亚太事务,欲以APEC代替东盟,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干扰和取代东盟与中、日、韩日趋发展的自由贸易区。另一方面,美国“新军事战略”宣称,要集中精力打一场主要的战争并拥有部署兵力的能力,以遏制另一个主要的潜在对手发起另一场大的冲突,即“1+战略”。
可见,打击伊朗是美国新军事战略的近期目标,遏制潜在对手中国是美国新军事战略长远目标。美国新战略报告中的“突破中国、伊朗等国家‘阻止美国进入南海、波斯湾及其他战略地区的任何行动’”,毫无疑义地把矛头直指这个地区。因此,只有扫除伊朗的障碍,美国才可能进一步推进它的“亚太新战略”,从而尽可能延长美国的全球霸权。
因此,表面上看是伊朗核武器计划以及石油资源问题而爆发的伊朗危机,实际上,伊朗危机可以看做是摇摇欲坠的西方体系诸国试图在中东寻求新利益架构的最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