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痛批抗战剧戏说史实 警惕娱乐埋葬历史

时间:2011-09-02 10:53   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图:35集电视剧《抗日奇侠》

  近两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党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普及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良好契机。电视作为集公共性、传播性、针对性、亲民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媒介,在众多宣传主流价值的媒介形态中脱颖而出,其中掀起的一股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播出热潮,尤为引人关注。

  将中华民族这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认真创作出尊重历史事件、尊重历史人物的电视剧精品,是电视对塑造国家形象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贡献,也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已经更多地从纸质文字转向了网络和电视,尤其是现在中国电视剧的受众主体,已经集中于青少年和一般知识水准的普通百姓。如果电视剧创作者不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那么作品所呈现的影像及其表达的主题就会误导观众,对他们产生不容小觑的消极影响。遗憾的是,在近些年的荧屏上,一些电视剧一味追求娱乐效果及商业利益,以游戏精神亵玩历史,这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令人堪忧。

  游戏历史,丧失文化自尊

  八年抗战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部沉甸甸的血泪史。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程度远远超出和平年代的人们的想象,抗日英雄是时代的楷模和民族的脊梁,然而他们又是和我们一样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人,没有三头六臂,无法刀枪不入。可在有的电视剧中,真实的英雄却被功夫了得的“超人”所取代,与日寇的残酷搏斗成了不乏魔幻色彩的武侠传奇。

  电视剧《抗日奇侠》中的几位抗日奇侠,有的以绣花针为暗器,能不留痕迹在瞬间致人死地;有的拥有铜头铁臂,能一掌断石,几拳便可令日本人粉身碎骨;还有的会缩骨功、易容术、化骨绵掌,能避开子弹……在这接二连三、让人眼花缭乱的功夫炫技中,观众仿佛在观看一部金庸式的武侠传奇剧,全然忘了该剧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沉重的历史主题,也更感受不到民族抗战的悲壮和牺牲的惨烈。

  在“奇侠”们的拳脚交加中,荧屏上出现了一批讲述平民抗战“剑走偏锋”的作品,似乎要掀起一股“痞子风”。如电视剧《烈火》,为了娱乐观众,营造强烈的戏剧感,剧中主人公不仅有迷药“坦白剂”这种奇物,而且还是江湖道上和警察局黑白两道通吃的奇人。一边是言行低俗、一身匪气的痞子豪杰,一边是无所不能、令日军闻风丧胆的神秘大侠。这样传奇故事中的另类英雄不仅模糊了观众对抗战英雄的正确认知,也模糊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以上个世纪30年代大上海为背景,讲述帮会势力抗日的电视剧《断箭》,40多集的篇幅,大多在描写主人公争夺地盘的恩怨情仇,直到最后几集才从黑帮之间的厮杀落脚到民族抗日上。表现这样一个特殊的抗日群体,本来可以有很强的故事张力,然而剧作却耽于把帮会传奇化、把英雄超人化、把日军愚笨化,其中不乏脱离史实之处,像潜入日军医院偷取药品,光天化日之下在街上偷得日军钥匙等危险行为,主人公只身一人便轻松完成,如同儿戏。

  作为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以如此娱乐化的方式去呈现残酷的战争,会使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将一场民族劫难看成一出险象环生的游戏,看不到八年抗战的艰辛,看不到一个民族被侵略、被蹂躏、被迫反抗的悲壮,更无法理解和铭记无数先烈惨烈的牺牲。如此戏说历史、轻视英雄的做法,其直接后果就是消解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为了娱乐,为了收视率,竟能容忍将本民族的血泪史拿来戏说和娱乐,这归根到底是历史观出了问题,是丧失文化自尊的表现。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