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9月1日文章,原题:印度热衷与中国比赛而中国并不在意
印度全国上下似乎都痴迷于一件事:用中国的尺度来衡量本国的经济发展。
在最近的纪念印度社会主义经济解体20周年的讨论会上,某位印度政府部长嘱咐印度的商业领袖们睁大眼睛顶住一项“大奖”: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中国。“这是不可能的,”印度内政部长奇丹巴拉姆说道,“人们开始谈论要超过中国的话题。”
印度人总是滔滔不绝谈论与中国有关的话题。印度报纸充满有关比较中印发展的文章;印度高管们喜欢把中国发展看成样板;印度政府官员则视北京要么为伙伴、榜样,要么是威胁自己的对象。实际上,在各方面,印度都已经与中国进行过比较,比如基础设施、军事武装、大学教育、软件产业、英语熟练程度。
然而,出生在中国,同时为《印度快报》撰写月度专栏的经济学家裴敏欣指出:“印度人对中国非常着迷,但是中国人却很少关注印度。”大部分中国人并不关心印度的发展和变化,中国人更愿意与欧洲和美国相比较。作为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教授,他曾经尝试在中国组织有关印度的讲座,但是在中国几乎没有几个印度专家。
中印之间的这项差别可以在两国重要报纸上得以体现。比如,据法克提瓦数据库显示,本年度前7个月内,《人民日报》英文版网站中仅有24篇文章提到印度,而印度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仅在7月份便有57篇文章提到中国。
据中国政府统计,2009年有超过16万印度游客参观中国内地。而据印度政府统计,仅有不足10万中国游客赴印度旅游。两国“关注度”的巨大差异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予以体现:印度城市,不论规模大小,中国餐厅在街道上随处可见;而在中国,即使在北京和上海,也鲜有印度餐厅,更别说在其他小城市了。
然而,几名受访的中国人承认,考虑到两国规模和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印之间的竞争是与生俱来的。他们认为,理论上两国之间存在良性竞争。“中印两国存在竞争,”上海一位40岁的老师胡军(音)说道,“这是件好事。如果我们两国在高科技和节能方面竞争,我认为我们都会从中受益。”
印度著名大学印度理工学院21岁的学生古普塔也看好两国竞争,他说:“中印之间肯定存在竞争,因为我们两国天生就具有竞争性,全世界都将依赖于我们两国。”(赵小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