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法国主导、英美及其他盟国积极参加的“奥德赛黎明”行动悍然打响,即将落定的利比亚局势发生逆转。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军事打击有着多重原因,在保护平民的噱头之下,隐藏着对石油和地缘利益的真正觊觎。西方国家以武求利,必将因自己的黩武政策而遭受长远之害。
禁飞名下出重拳
暗渡陈仓先失义
根据英法美及黎巴嫩的建议,联合国通过了在利北部建立禁飞区的决议,但投票结果耐人寻味,15个安理会理事国中,中、俄、印、德、巴西五个重量级国家投了弃权票。即便是这种微妙的情况,法英美等国仍犹如初出樊笼般大肆宣泄,借禁飞之名行军事打击之实。得道未见多助,但失道者必寡助,阿盟谴责,中俄质疑,非盟不满,伊朗与查韦斯强烈批评,甚至连美国也反对将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扩大化。战端易开抚平难,今后法英等国面对国际社会恐怕将不如前日从容了,而联合国的作用与威信也将受质疑。
高调打击假对手
吓跑一群跟风迷
推翻卡扎菲政权是西方不便道来的潜台词。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今日的卡扎菲已远非昔比,与其说是阿拉伯理想主义的斗士,不如说是西方务实的跟随者。慑于伊战,利比亚中途“从良”,将经营多年的“核娃娃”连同襁褓一同交与美国,这是多么大的诚意!也曾与西方一道,有过亲近的蜜月;陷入国内动乱后,一再宣称基地组织威胁以安抚西方的耳膜,并对联合国的决议表示了接受态度。然而面对转变如此之巨的卡氏,西方国家仍不依不饶将其等同于制造“洛克比”空难的凶手,趁其落难之时落石践踏。亲历者懊悔,旁观者沉思。当前,中东的政治力量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中不乏对西方的崇拜者和中间力量,或将成为未来的掌权人。然而,跟随西方多年的穆巴拉克关键时刻被抛弃,极力讨好西方的卡扎菲又备受打击,这些鲜活的例子难道不值得向往西方的人士深刻反思?前车之鉴,还当敬而远之!
一厢情愿行事急
恐为他人做嫁衣
敌人的敌人不见的是朋友,这是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真理,然而“爱憎分明”的西方国家理解这一点总是很吃力。当前,中东地区各种力量角逐,形势变化不定,冷静观察、慎重为先才是高明之举。某些西方国家总是喜欢将一个模式迁移到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地点,而且总是一厢情愿认为自己代表着正义。这种“骑士情结”造就了想法与现实的鸿沟。当前的“人权卫士”或许脑中勾勒的是第二个波黑模式:利比亚的反对派武装就是当年的科索沃解放军,卡氏就是当年的米洛舍维奇,而战后的反对派政府会怀着感恩手捧鲜花欢迎他们的解放。然而事实能否如愿很让人怀疑。
军事行动缺方向
目标能力不统一
成于缜密,败于仓促,兵者国之大事,当三思而行。此次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缺乏明显统一的目的,开战数天就曝出内部的不睦。不妨站在西方国家的角度点评一番,若是企图全面占领利比亚,以武力直接攫取石油,恐难实现。利比亚国土面积接近阿富汗的三倍,虽然人口不多但处于伊斯兰世界的腹地,阿富汗战争前车之鉴近在眼前;如果要扶持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单靠空中打击摧毁政府军,将双方实力拉平是不够的,敌对双方陷入长期“拉锯战”的可能较大,近期难以达成目的;若派出大量地面部队直接参战,不仅师出无名,而且必然会被拖入持续的战争;采用“斩首”打掉卡扎菲或许是个好办法,但究竟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局势呢?对于法英来讲,究竟能抽调多少资源用于这场战事是个问题,用兵规模与战略目标在当前尚未搞清楚。美国主张“利比亚的事情应由利比亚人自己解决”,或许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认为间接路线事实上要比直接打击好得多。退而言之,摧毁一国国家机器容易,但彻底征服民众很难,总的来看,在伊斯兰文明土壤之上嫁接西方式的民主与自由颇有难度,即使西方不惜血本建立一个榜样政权也难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孱弱的阿富汗政权就是一个先例。 (贾道金 薛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