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美国媒体26日报道,美国空军新闻发言人温斯利·米勒中校当天证实,美国空军23日曾与50枚核导弹失去联系。这一爆炸性新闻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核导弹失去联系”意味着什么?这会是单纯的偶发事件吗?这将为美国空军甚至美国军队带来什么影响?本周《陈虎点兵》与您一起关注这起美国空军核导弹“失控”事件。
什么是导弹“失控”
陆基战略导弹在服役(正常值班)期间,其弹上的电脑与指控中心的主电脑是联通的,也就类似一个局域网:主机是指控中心的主电脑,分机就是各个导弹上的电脑。这样的联网状态最大的便利之处就在于,指控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每一枚导弹的状态。这个“状态”不仅仅是指导弹处于发射状态、待发状态或者一般状态,更重要的是,指控中心可以掌握导弹的具体参数,比如温度、电路情况等。所以我们说,导弹与指控中心之间实际上就是一个局域网。
此次美国空军的导弹“故障”就是这个局域网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这些导弹的情况在指控中心的主电脑上“消失”了。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导弹将随时处于失控的状态。
对于装载核弹头的战略武器来说,这样的故障肯定是非同小可。
导弹为何“失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无非是两个: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可能就是系统本身的某些硬件或软件发生了故障。而外部因素就是一些外部的干扰与攻击造成了整个系统的瘫痪。
一般来讲,因为自身内部技术问题产生的失控现象还算比较正常,因为任何复杂系统都有可能出现内部故障。对于这种常备的、国家战略武器来讲,一旦内部出现技术问题,整个战略威胁力就要打折扣了。而一旦外部因素造成故障,问题将会更严重:这就证明系统存在缺陷,别人已经可以进入、攻击并进行破坏。
不管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出现这种情况都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这些都是装载核弹头的战略武器,一旦出现问题,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一架飞机坠毁、一枚炮弹爆炸所产生的。
是否偶发事件?
不管是在美军还是其它国家的军队,绝不会是第一次出现这种导弹“失控”的现象。只不过一般来讲,军队不会希望这些信息进行扩散,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这种报道很少,所以我们看到这则新闻时感觉很吃惊。
其实,作为一种用于威慑的武器来讲,战略武器的威慑意义大于实战。所以,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战略武器装备的技术基础并不是很牢固。现在我们看到,俄罗斯还在不停地试射“布拉瓦”潜射导弹,结果总是失败,没有办法正常服役。
在美国也有这种情况。美国在冷战期间有一款著名的海基战略导弹“海神”,在20世纪60-70年代研制,用来更替老式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可是,在其研制过程中,试验的成功率比较低,只有50%,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美国人无视它的高故障率,毅然把它投入现役。在今天看来,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当时,美国只能用数据、性能上的先进性来威慑对方。当然,这款“海神”只服役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退役了,被“三叉戟”所代替。
因此,即使是战略武器,其技术的可靠性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出现问题是很平常的。
新闻报道会产生什么影响?
战略武器出现问题一般都会想办法遮掩,那么,为什么这次的事件会被报道出来?
大家可以用一般的逻辑思维推断一下,此次美国空军导弹“失控”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美国人会觉得,自己国家的战略武器正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怎么办?更新、改造、升级,刻不容缓!想要更新、改造和升级,就先要解决——经费。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个事件被报道出来,很大一部分动因就是某些人希望通过这种事件的报道达到一些他们预期的目的。
那么,美国军方希望达成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希望国会拨出更多的经费来更新、改造其陆基战略导弹系统。
实际上,美国的陆基战略导弹系统服役时间已经很长了,“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服役,期间虽然也有一些新的项目出现,如MX、“侏儒”等,但这些计划都因为当时国际、国内的环境限制被半路叫停,以至于目前美国空军的陆基战略导弹依然是20世纪70年代的“民兵”Ⅲ型。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陆基战略导弹部队肯定“不爽”,他们肯定希望将自己的武器装备进行更新。而对于军火商来讲,这也是一个大单子。
其实对美军来讲,陆基战略导弹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也是很多人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对于美国来讲,最核心的是海基战略力量,而美国的海基战略力量确实也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核力量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生存概率低、打击能力差、费用高昂的陆基战略武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美国保留陆基战略武器并没有很大的必要性。法国、英国都放弃了陆基战略武器,而美国则依然保持着一个庞大的陆基战略武器系统。这就关系到了这部分军人的生存和诸多军火商的利益问题。
如此看来,肯定有人就会想法设法制造一些噱头,推动美国当局去保留、推进、改造甚至生产新的弹道导弹来更替原有的“民兵”Ⅲ。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这种报道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