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成功下水,使中国在载人深潜器方面紧跟美、日、法、俄的步伐。但“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对《环球时报》表示,目前许多国家在发展载人潜水器的同时,致力于发展无人深海潜水器,发展多功能、实用化深海遥控潜水器、自治水下机器人、载人潜水器和配套作业工具,中国在深海装备方面与美、俄、法等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只能算作第二阵营。
无人深潜器一般分为有缆和无缆两种。有缆无人深潜器由母船供电并由母船上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其佼佼者是日本的“海沟号”,曾在1995年潜至世界最深的海底———马里亚纳海沟查林杰海渊。只可惜,它在2003年5月的一次回收过程中本体丢失。
另外一种是自治型潜水器(AUV),国内喜欢叫它“水下机器人”,是一种无缆无人自治潜水器。通过预编程,在海底按照既定路径航行,执行预设任务。美国是AUV应用较多的国家,曾经研制出一型名为“ABE”自治水下机器人,服役了15年,不幸的是于2010年3月执行第222次下潜时丢失。美国研发的另一型水下机器人(Sentry)已经替代ABE开始服役。
与载人深潜器相比,机器无法替代人,其智能无法与人的智力相比,不具有载人潜水器进行精细操作的优越性。不过,载人潜水器显然安全性要求更高、投入更大,所以无人潜水器也是很多国家研发的重点。
刘峰告诉记者,在无人深海潜水器研发方面,美、日、俄、法属于第一阵营。美国不仅在载人和无人潜水器技术上位居前列,实际应用中,也将载人、无人有缆、无缆这三种潜水器配合使用。我国研发的有缆潜水器已投入使用,并可下潜至3500米,15年前研发的无缆自治潜水器则到达了6000米,但还不及美日俄等国。刘峰说,中国的无人深潜器控制技术不比别国差,但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了我们的发展。“中国基础实力薄弱是主要制约因素”,比如材料、工艺、基础元器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瓶颈亟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