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6月14日消息: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11日发表文章称,随着中国的医疗船越来越多的下水执行任务,中国海军执行人道主义援助和灾难救援的能力不断跃升,这对于中国谋求海上主导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还提到了鲜为人知的中国最新的第四代医疗船865号,其援引简氏防务周刊的分析称,该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模块化医疗船。
南中国海冲突推动中国海军医疗船发端
2007年,中国推出了自称世界上首艘为海上救援量身定做的专用医疗船,即920型医疗船,该举引起了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海军未来角色和任务的诸多猜测。长期以来,美军在在非军事行动中使用医疗船一直被认为与软实力概念挂钩。软实力除包括外交和经济援助等领域,还也包括通信领域,特别是在人道主义救助和救灾援助任务中,传递人类的痛苦、疾病、饥饿等信息,尤其是通过军医传递出来,其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尽管在解放军海军的形象塑造方面,中国医疗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有关解放军日渐强大的海上力量的讨论中,对中国医疗船项目发展和战略影响的探讨却仍然有限。
鉴于中国海上人道主义救助和救灾援助能力不断增长,所以中美在该领域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在2009年4月青岛海上阅兵式上,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加里·罗海德上将受邀参观了“岱山”号医疗船。随后,罗海德上将即向中国发出邀请,希望其参与美国的一次人道主义救助和救灾援助行动。在2009年美国海军“持续承诺”期间,4名中国人访问了美国位于哥伦比亚的“舒适”号救援舰。这批访客中既有军职人员,也有文职人员,这次人道主义救助任务迈出了中美海上医疗合作史的第一步。尽管2009年3月发生了令双方不快的“无瑕”号事件,但中美海上医疗合作对双方整体海上和战略关系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一些观察家称,中国研制医疗船之举是对其在2005年海啸救灾工作表现不力的回应。然而,这种解释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1万吨级866“岱山”号医疗船早在2004年5月份就开始建造。而且,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在筹建医疗船,时刻为与战斗有关的任务做准备。
中国第一代医疗船—“南康”级医疗船是由“琼沙”级运输舰改装而成的,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列装。中国分析家表示,1974年西沙群岛以及1976年南沙群岛发生的小规模冲突,推动了中国海军第一代医疗船的发展。“南康”级医疗船被部署到南海舰队,这反映出了解放军设计这些船只的目的。对此,曲昭伟表示(音译,《现代武器》2009年3月文章《医疗船:中国施展软实力的海上平台》作者)指出,鉴于在南中国海岛屿所开展两栖战的规模不会太大,因此两艘“南康”级医疗船可能足以满足南海舰队的需要。
这些海上冲突所发生地点距离中国大陆很远,这足以证明解放军需要医疗船。20世纪70年代,在缺乏医疗船的时期中,因海上冲突而受伤的中国战士和海员们受伤后无法在冲突区域内及时接受治疗。因此,建造医疗船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使解放军在发生于远离本国海岸的海上冲突中,具备给伤员治疗的能力。事实上,那个时候,其他国家建造的所有医疗船也都是由其他船只改造而成的。因此,继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冲突后,解放军海军将其他船只改造成医疗船的举动,顺应了当时国际医疗船改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