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吁速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

时间:2009-10-29 10:05   来源:中新网

  《香港商报》28日刊出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潘锡堂的文章《速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说,两岸存在的军事分歧问题无可回避,若不务实解决,将阻碍两岸关系正常良性发展,因此应抓住难得机遇,积极探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有效途径方法,进而俾便于两岸高层都有共识地签署和平协议。诚如连战所呼吁,现在是从期待迈向落实为行动的时候。

  文章摘编如下:

  当前两岸关系明显缓和,和平发展已是主轴。早前,先是美国副国务卿史坦伯格在华府表示正面看待两岸发展“信心建立措施”后,美国国防部亚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葛雷格森也指出,两岸关系虽改善,但并未体现在军事对话上,美国乐见两岸“在适当的时间,用彼此同意的方式”,考虑在军事上善意互动。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美国发表两次有关两岸关系演讲,表示“两岸讨论和平协议,是时候了”。由此在在显示,为建构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框架,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的前期工作,有必要适时提上台面。

  两岸皆倡议互信机制

  近年来,台湾惯用“军事互信机制”一词,大陆则用“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无论如何,二者均是指借由双方或多方军事交流的特殊安排,以便增进理解、建立信任、避免误判,以及降低冲突的可能性,进而达到结束敌对状态与签署和平协议的目的。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第一次胡连会倡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到了2008年底“胡六点”时则表示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用语的微调正是因应两岸特殊情况,旨在于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建立,是双方政治互信的本身和目的。

  两岸正式触及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始自第一次胡连会“共同愿景”第二点,它指出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

  马英九于2008年12月12日《华盛顿时报》发表专文建议,为了奠定两岸和平的稳固基础,两岸应发展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创造有利于和平协议签署的谈判。根据此原则,台湾军方规划了“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三阶段:

  一、近程阶段:初期除公布防务报告书、预先公告演习活动,保证不率先攻击、遵守核武五不政策、公布海峡行动准则外,台湾方面将推动军事学术交流和建立军事热线。

  二、中程阶段:希望两岸能签署“海峡共同行为准则”。

  三、远程阶段:可依两岸签订的和平协议,结束敌对状态,确保台海和平稳定。

  推动军事学术交流

  针对马英九的前述提议,2008年底“胡六点”也立即有所回应,指出为了有利于两岸协商,两岸首先可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今年3月11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接受央视访问时,进而针对两岸军事交流路线图表示,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由专家学者就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开展学术交流,也可从两岸退任军人交流开始启动两岸军事问题的接触。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徐光裕少将也认为,由民间方式先行研拟、推动,再逐渐有效扩大范围,是可行且务实的动作。

  而根据时任台当局“防长”的陈肇敏不久前的说法,台湾军方初期规划,未来将先由刚退伍的军官进行接触,接着依文职官员、低阶军官、高阶军官的方式进行。

  今年6月,30多位两岸退役高阶将领首度齐聚厦门,进行一场为期5天的高尔夫球邀请赛,已为两岸军事交流踏出了一小步,接下来可思考推动军事学术交流,由适当有代表性的机构举办论坛,邀请两岸军事专家学者、退役军人与会;再来是军事研究机构成员的互访,培养双方良好互动的氛围。

  尤有进者,在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正式启动之前,现阶段也可考虑先经由海协、海基两会的沟通对话平台,由适当成员以专家身份登场并建立对话窗口,可让两岸军事交流能稳步推动,也为建立军事安全互信奠基。

  总之,两岸存在之政治、军事分歧问题,无可回避,若不务实解决,将阻碍两岸关系的正常良性发展,因此两岸应抓住难得机遇,积极探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利降低两岸兵戎相见误判的可能,进而俾便于两岸高层都有共识地签署和平协议。诚如连战所呼吁的,现在是从期待迈向落实为行动的时候了。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