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台媒:中华文化的根基保住了文言文

2017年09月13日 08:3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当局“教育部”课程审议会大会决议高中语文文言比例维持45%至55%,台湾《旺报》今日发表社论文章指出,这显示出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强大生命力。蔡当局执政20个月来,不断宣示“维持现状”,但是在“九二共识”和两岸关系定位问题上继续回避,在文化教育上“去中国化”。诚然,台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多元文化,但是基础仍然还是中华文化,所以说台湾多元文化的主体毫无疑问也是中华文化。假多元文化之名行“去中华”之实,并不能否认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主体性,却可能会伤害青年世代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形成文化断裂和认同转换,甚至造成台湾文化空洞化后果,其危害不可谓不深。

  社论摘编如下:

  蔡当局执政20个月来,不断宣示“维持现状”,并在两岸及“外交”政策上,遵行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挑衅、不对抗政策,但未能换得两岸的互信。究其因,一方面是因为蔡当局在“九二共识”和两岸关系定位问题上继续回避,另一方面则是蔡当局在文化教育上“去中国化”的政策与作为。

  最近台当局“教育部”以改革名义减少历史科和语文科的中国元素比重,历史科刻意淡化中国史,语文科则压缩文言文数量,引入日本文学素材,因而引起台湾民间强烈反弹。诚然,台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多元文化,这也使得台湾在面对大陆时,可以展现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与上海的海派文化和广东的岭南文化无异,后者同样杂糅了各式异语文明元素,但无法否认的是,上述地区的文化基础仍然还是中华文化,即便各有自己的主体性,也不至于成为单独的文化类别,台湾多元文化的主体毫无疑问也是中华文化。

  假多元文化之名行“去中华”之实,并不能否认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主体性,却可能会伤害青年世代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形成文化断裂和认同转换,甚至造成台湾文化空洞化后果,其危害不可谓不深。所谓天然独,正是从长期片面教育灌输的洗脑中建构出来,与台湾的历史和现实都不相符,是一种典型的存伪去真。更严重的危机还在于,这将导致下一代的台湾民众与大陆的心理距离愈来愈远,并将视大陆为与己无关的他者。

  过去两岸虽有政权与制度之争,但却不会否认彼此的历史和文化连结,但若按照蔡当局的政策思路发展下去,未来的台湾民众恐怕都不会再承认两岸民众共享共同的血缘、历史和文化。这无疑是对两岸关系的巨大冲击。

  面对外界压力,台当局“教育部”课程审议会大会决议高中语文文言比例维持45%至55%,和台湾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发展会草案一致,这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就两岸关系而言也是个正向讯号,说明蔡当局在此问题上总算保持了基本克制,避免采取过激行动伤害两岸关系。对此,无论是台湾社会还是大陆当局,都可以给予肯定,期望蔡当局能继续与大陆相向而行,并从此更加珍惜两岸文化连结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延续两岸文化共同体。

  台湾社会也该借由此一事件深入反思,并建立民间社会主导的文化主体性。蔡当局在文言文比例问题上虽决定“维持现状”,但尚未看出有全面调整“去中华文化”的意愿,也没有积极寻找办法化解两岸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若想扭转历史文化领域的“去中国化”趋势,就必须依靠在野党和民间社会的力量。

  国民党向来维护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延续与复兴,现在更有责任监督台当局,要求其修正错误的作法。作为最大的在野党,国民党可以通过台湾“立法院”的议事程序质询相关部会,甚至发起动议阻止台当局有关部门的蛮横处理。而在国民党执政的县市,也有必要在地方自主的范围内坚持既有的教育政策,不能任由民进党当局践踏中华文化的尊严。

  当然,以目前国民党的境况来看,很难有效措施阻止民进党当局的所作所为,因此,更应该借助台湾蓬勃的民间社会发起中华文化保护运动,民间组织也有能力在台当局之外扮演同样重要的公共角色。这次文言文比例争议,台当局“教育部”最终愿意妥协,就是学界发起的联署行动产生足够压力使然。

  这也让我们对未来可以抱持足够的信心,台湾社会仍然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人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在整个社会推广中华文化,并引导青年人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以保留中华文化之根。

  大陆一直将复兴传统文化作为己任,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无数的文化项目,而对台湾民间社会来说,这意味着有无数的资源和机会可以让台湾青年一代深度参与,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责任编辑:王鑫]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