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5月23日发表特约评论员陈勤浩的评论文章指出,“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将“九二共识”说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或者在“九二共识”前面或后面硬要带上“一中各表”,不但将表述方式变成表述内容,也容易混淆两岸均坚持“一中”原则与双方对“一中”涵义不同认知的区别,从而造成双方同意就“一中”含义“各说各话”的假象。
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新党主席郁慕明近日接受中评社专访,谈到中国国民党主席候选人的两岸政策时表示:有人主张“一中同表”,表示中国国民党内有人遵从国民党的精神,假设不是“一中同表”,而是“一中各表”,而且强调“不统不独”,那就会连国民党内都有人质疑国民党是不是只是想偏安的“台湾国民党”?如果真的是这样,是不是就不要霸占“中国国民党”这个名称?
马英九近日到台湾东吴大学演讲称,“一中各表”是好设计,让台湾有呯吸空间,可以发展关系,对大陆也好。18日晚,他到新竹中华大学畅谈国际观,有学生问到大陆是否不承认“一中各表”时,马英九说,要知道,“九二共识”香港开会虽然没有交集,但事后双方的电函,展现充分尊重与接受。
亊实真是如此,大陆方面有接受过“一中各表”吗?
先来看看它的来龙去脉吧: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讨论,双方各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但都很难达成一致。会谈将结束时,台湾海基会又増提3种表述方式,并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后经双方函电往来,至11月中旬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大陆海协会11月16日正式回函通知台湾海基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在海峡两岸亊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函义。”12月3日,台湾海基会函复大陆海协会,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
1995年8月,时任台湾海基会秘书长的焦仁和首次将1992年两会达成的这一共识,概括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但大陆方面一直没有接受,到1999年更明确反对这个说法。后来被“九二共识”所取代。
这就是“一中各表”的由来。由此可见,大陆方面之所以不接受“一中各表”,是因为在达成“九二共识”的过程中,双方各自用口头方式表述是达成共识的方法,并非共识的内容本身。方法与内容是不同的概念,把表述的方法说成表述的内容,并刻意强调“各表”这个方法,来虚化“一中”这个内容,这好比一个人昨天戴过一顶帽子,今天就认定这顶帽子就是那个人一样不合逻辑。
“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将“九二共识”说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或者在“九二共识”前面或后面硬要带上“一中各表”,不但将表述方式变成表述内容,也容易混淆两岸均坚持“一中”原则与双方对“一中”涵义不同认知的区别,从而造成双方同意就“一中”含义“各说各话”的假象。正是由于“一中各表”留有被刻意解读的空间,当年李登辉就曾企图将“特殊国与国关系”塞进“一中各表”。
国民党有些人将“一中各表”当作通天长梯,以为有了“一中”,就比民进党强,就可融通两岸;而有了“各表”,便可打开国际空间,安慰台湾民众,这未免有点如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刻意将各表内涵化、神格化,说穿了,无非是要制造出这样的语境:你表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表我的“中华民国”,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正是这个“一中各表”与“不统、不独、不武”三不政策,构成了国民党8年执政时期的核心论述。
2008年马英九执政时,两岸关系刚从法理“台独”引发的战争边缘上缓过劲来,大陆方面为顾全大局,只要台湾坚持“九二共识”,对“九二共识”后面捎带的“其他论述”也就暂且睁只眼闭只眼。但这不表示大陆默认或接受“一中各表”。
经过2014、2016两次大选的挫败,事实已证明马英九“一中各表、只经不政、不统不独”的政策,使得台湾民众意识形态滑向“台独”的比例和速度,并不亚于陈水扁时代。反而在马英九卸任一年后,支持“台独”的比例下降了5个百分点,创下10年新低。这10来正反两方面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表明,如果国民党不能很有智慧地提出两岸政策新思路,在国家认同上有新的论述和表态,如果依然还是开口闭口不离“一中各表、不统不独”,谁又能保证国民党不会重蹈马英九的覆辙呢?(作者陈勤浩,是北京清华大学两岸法政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