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4月23日世界阅读日,蔡英文推荐了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意在寻求和平的途径。台湾《联合报》发表社论指出,蔡英文执政近一年来,社会陷入分化与报复的循环,台湾已被仇恨撕裂,以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剪裁的历史,非但找不到真相,反而更加深误解与仇恨。蔡当局如何在其自己制造的分歧历史里,找到和解的方法与和平的途径?
评论摘编如下:
4月23日世界阅读日,蔡英文推荐了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她说,耶路撒冷是一座“比世界任何地方都渴望得到宽容、分享与慷慨”的城市,耶路撒冷的历史,就是世界分歧的历史。如果我们能够在耶路撒冷找到和解的方法,那我们就能够为世界找到和平的途径。
蔡英文不只是在分享阅读的乐趣,她在提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台湾这座渴望得到宽容、分享与慷慨的岛屿,能不能从分歧的历史找到和解的方法与和平的途径?
两个月前蔡英文出席“2.28事件”70周年纪念,即指出了她想要的路径:“转型正义”的目标是和解,和解必须建构在真相之上。问题是,民进党开启铺天盖地的“转型正义战场”,对“正义”作出片面解释,却让转型追求变质为斗争。以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剪裁的历史,非但找不到真相,反而更加深误解与仇恨。
民进党提出的几种历史观,已决定了其“转型正义”注定缺乏“宽容”,更无助于台湾从分歧的历史中找到和解途径。最明显的,是“台独”史观。“台独”史观不仅拒绝与大陆产生任何政治或法律的连结,也极力自外于历史和文化的中国。从历史课纲争议,到一连串“去中”、“去蒋”的冲突,这是根本原因。
民进党去脉络化的“2.28”历史,看到本省精英受难,却看不到外省人士遇害;一味归咎为蒋介石派兵。同样的,把国民党打成“外来政权”和“流亡政府”,却不提它带动台湾经济起飞之功。在这样的逻辑下,蔡当局踰“宪”越“法”的追剿国民党手段都能借“转型正义”之名自我正当化。
其次,是自我殖民史观。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超过七十年,但殖民者走了,“被殖民”的心灵却未解放,民进党愿意继续自我殖民。因此,台湾不是抗战胜利“光复”,而是“终战”后“接收”,慰安妇也非“被迫”。
只追究“2.28事件”,不责问日本殖民杀戮,反映了民进党错乱的历史灵魂。也因此,台中市长林佳龙才会说出“台中元年应从‘日治’时代开始”,要让“神社鸟居重新站起来,重拾城市光荣感”。民进党的“转型正义”清算,仅溯至1945年,不过问日据时代的不义;究办蒋介石与八田与一铜像遭斩首,也采用双重标准。
民进党的转型正义,更反映了一种退步的封建史观。封建时代,帝王将相才是历史主轴,看不到社会发展主体的民众,所以才有成王败寇之论;但台湾要被拉回封建时代吗?正因这种封建官威,林佳龙看不到儒家思想是社会礼俗生活的依托,只看到国民党“把日本神社干掉换孔子来统治”,于是要回复他自认的神社“正义”。正因为在其眼中民众只是装饰的门帘,“民主”不是内化的价值,正义也非衡平的尺度,所以民进党在清算历史时,敢拿转型充当逼杀前朝的铡刀。
事实上,在原住民看来,民进党的“转型正义”不脱“汉人史观”;而在客家人看来,则是充斥“福佬主义”的历史观。蔡试图以道歉作为追求原住民族历史正义的起点,但其粗糙手法被批为“朝贡式”道歉,对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外“正视历史,还我正义”的原民吶喊则无动于衷,露宿凯道两个月的“原民抗争”只等到警察的清场通知。这正是蔡当局“转型正义”的两套标准:民进党能向国民党追讨不当党产,但原住民却不可能追讨回他们的传统领域,遑论被日本欺压的历史正义。
蔡英文执政近一年来,社会陷入分化与报复的循环,台湾已被仇恨撕裂。文青式的讲稿充满温馨而美好的词令,在政治现场却看不到任何“宽容、分享与慷慨”的美丽风景。蔡当局如何在其制造的分歧历史里,找到和解的方法与和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