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从柯建铭被拉扯事件看台湾民主

2016年12月05日 09:0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在民进党拟强行表决“一例一休”修法之日,绿营“立法院”总召柯建铭遭到劳工团体的拉扯推挤,场面火爆,导致会议延缓。台湾《联合报》4日社论说:发生对“立委”施暴事件,令人遗憾,我们提醒劳工团体要节制行动,以免抗争失去正当性。但另一方面,执政者对于劳团绝食抗争近月不闻不问,最后又指责他们“没资格代表劳工”,这样的反应,也未免显得冷血。

  柯建铭因居间协调穿梭而成为劳团泄愤对象,是遭池鱼之殃,抗争者找错了对象。然而,对于台当局的反覆、冷漠、食言,劳工满腔怒火又能向谁发泄?柯建铭对自己连续成为罢免、围剿对象大表感慨,叹道“台湾民主已经走到尽头”。这话出自柯建铭之口,听起来令人备觉讽刺:他刚刚登上民进党团总召宝座在政坛威风八面,这么快就说民主已到尽头,不怕暴露民进党的无能吗?

  20几年来,台湾在民主路上浮浮沉沉,无法免于政治耗弱症。在蓝绿对峙、两岸关系、经济停滞等长期因素的纠缠下,加上随政党轮替而来的交互报复,在在让民众对民主的纷扰、失效感到失望。停滞的民主,需要更多的能量和善意来帮助它提升,才可能拉高格局。然而,从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到蔡英文等几任台当局领导人,都重视个人风光更甚于台湾利益;也因此,台湾民主也一次又一次错过提升和进化的机会,乃至逐渐耗弱。

  蔡英文上任后,原本有不错的机会为台湾注入比较健康的政治文化,让民众放下歧见,使民主更上层楼。遗憾的是,她却频频犹疑,瞻顾不前,以致错失良机。进一步看,蔡英文半年多来的施政决策,采取了一种投机而诡辩的策略:在一方面,因为无法履践在野时的激进主张,便屡屡以“发夹弯”回转闪避承诺;在另一方面,对于持不同意见的人,则用“异化”的手段加以疏离或丑化,把他们打成“人民公敌”、“非我族类”。在这种“非友即敌”的操作下,不仅社会愈形撕裂,民主自由的前景也就愈形黯淡。

  以劳工团体对柯建铭的粗暴拉扯为例,其间积蓄的愤怒,正是对蔡英文的不满。除了蔡英文违背选前的承诺,更令劳工团体扼腕的,是近月的接力绝食,竟换不到蔡英文任何眷顾的眼光。民进党在野时,蔡英文殷勤造访每个社运场合,为抗争者加油打气;这次的劳工抗争,宛如被台当局抛弃的一群,他们如何按捺得住愤怒?

  在柯建铭事件后,蔡英文办公室发言人严词谴责劳团,说他们“没有资格代表劳工”。这样的说法,正是一种冷漠的“异化”手段,把抗争者和其他劳工切割开来,说他们没有正当性。试问,在前线抗争近月的劳团没资格代表劳工,谁才能代表劳工?再看,台当局处理同性婚姻“立法”的态度也一样。在民主社会,不同立场的民众本应互相尊重,台当局则须提供双方对话的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评估,透过适当的民主机制寻求现阶段的解决之道。但是,台当局却采取跳跃式的处理手法,让正反两方人马不断在网路上、在街上竞相动员叫骂,让双方彼此敌视。这种放任“异化”的手法,台湾民众如何维持“共同体”的感情?

  长期以来在街头、在“立法院”动用暴力抗争的民进党,如今执政了,却板起脸来谴责劳工暴力抗争;如此角色、台词及剧本的变化,留给社会大众一种奇特的荒谬感。也难怪,不少人翻出民进党在野抗争的言行,要求执政党官员想想自己昔日的作风。撇开这些不谈,仅听民进党“立委”林淑芬个人的慨叹,她在野时坚持的价值,如今只能被迫向“党纪”屈服。请问,这是劳工变了,还是民进党变了?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