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台湾的“军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台湾军公教劳等群体针对蔡英文当局的年金改革走上街头抗议,诉求“反污名、要尊严,抗议蔡英文、霸凌军公教”。军公教劳一起上街头,不仅是台湾的第一次,也是全世界的头一遭。台湾的军公教团体一向被认为是“温良恭俭让”,并非不可沟通,也并不全然抗拒改革,到底是何原因让他们走上街头呢?
假正义之名,行斗争之实
年金要改革是台湾民众的共识,这也是蔡英文竞选的政见,点燃军公教劳人员怒火的也是蔡英文当局自身。蔡当局假“转型正义”、“阶级正义”、“世代正义”之名,今年6月成立“年金改革委员会”,为改革设下一年的期限。但是,其在年金改革会议前先定下“溯及既往、无关信赖保护原则”一刀切的结论,该委员会运作被质疑有失专业性和代表性,再加上毫不负责地将退休军公教打成“米虫”、“肥猫”、“既得利益者”、“反改革”族群,甚至将莫须有的所谓“潜藏负债”、“财政问题”等责任全部归于军公教年金,却不检讨台当局财政纪律、退抚基金投入救股市的损失责任。
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在于台湾近20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挫折,造成财政严重困难,因而无法兑现当初的年金承诺。此外,台当局无法随时代变迁有效地调整不同产业的年金制度,以致于各行各业退休待遇出现偌大差距,这些问题的责任都在台当局,而不在军公教人员,却使得军公教变成被围剿对象。
蔡当局虽已承认军公教并非造成财政困难的原因,却连一句澄清、检讨、道歉也没有,也未见当局主管部门出面厘清,或替军公教讲几句公道话,导致这些族群人人自危。坦白地说,民进党人士仍停留在“军公教族群都是泛蓝铁票”的刻板印象,甚至以此作为推动军公教年金改革的初心,但经过几次政党轮替,事实证明并非全然如此,况且,这也不应是他们“被改革”的关键。改革的正当性必须说清楚、讲明白,而非污名化、将台当局的错误与制度的缺失,诿过于制度的接受者。
蔡当局触犯众怒,面临重大执政危局
年金改革可谓“治标不治本”,其根源在于台湾整体经济发展出现困境。台湾经济持续低迷,股市下跌、通货膨胀、失业率高、薪资低等问题颇多,民进党上台后将岛内经济恶化、财政亏空、年轻人薪资低下的责任都推到军公教人员身上,挑动世代与阶层对立,企图以此转嫁政绩不彰的困境。而且,民进党上台后“逢中必反”、“重政治轻经济”,阻挠两岸经贸合作发展,导致台湾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疲软。
可见,“九三怒潮”是被蔡英文当局激出来的,这股怒潮对标榜“史上最会沟通”、“新当局的功能就在解决问题”的蔡英文而言,毋宁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更严重的是,此次抗议并非个例,“5.20”之后台湾民众抗议声不断:华航员工发起史上首次罢工、公路收费员因失业问题持续抗争、渔民游行谴责台当局护渔不利、劳工团体抗议“一例一休”、民众抗议台当局在美猪等议题上的大转弯、台湾观光旅游总会发起“‘九二共识’蔡英文不要,我要!”联署活动等等。9月也注定会成为台湾的“游行抗议月”,除本次抗议活动外,9月12日有台湾观光旅游业者首次发动的“快要活不下去”大规模抗议活动,游览车公会称将发动千辆游览车到现场表达抗议,发出“求生存,有工作,能温饱”的心声;9月25日还有南山人寿将发起争取健保抗议。
可以看出,蔡英文当局执政百日刚过,未尝到“蜜月期”的美好,立即面临着众怒难平的重大执政危局。
议题大爆发,当局如何解?
抗议的规模有多大,蔡英文施政困难就有多大。年金改革议题已延烧多时,此次军公教劳大游行是一个大爆发。此次大游行的参与人员并非代表某一个具体政党,而是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族群的自发行为,这是蔡英文当局制造阶层与族群对立、运作分配不公的相对剥夺感的结果。蔡当局希望借由制造社会内部矛盾,转移政绩不彰的焦点,掩饰其施政无能,试图让军公教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蔡英文当局一再喊话“蓝绿和解,族群融合”,而大游行爆发后,蔡英文面对记者选择了回避,从之前的“军公教受到这样的委屈与压力,我能够理解”变成了“我们走我们的路”。一如蔡英文对其他有争议议题的处理方式,不使用现有的行政、“立法”资源,而是另立一个“委员会”负责,但所谓“委员会”并无实权,届时是可以随时推翻改走体制内“立法”和行政路线的,这心态是极度不负责任。此次军公教劳大游行之后,“年金改革委员会”是否停止运作,相关“委员”是否替换,可以作为蔡英文当局是否会调整相关政策的观察点。(作者:陈晓晓,集美大学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