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9日发表社评,分析雄三飞弹误射事件对两岸关系的三个影响与三方面启示。社评指出,雄三事件加深了两岸的战略疑虑,增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变数与复杂性,突显两岸没有畅通的沟通联系机制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增加了蔡当局重构两岸政治基础的压力。社评直言,期待蔡当局以雄三事件的处理为契机,采取积极作为,化解疑虑,增进互信,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社评摘编如下:
台湾海军金江舰7月1日上午8时12分发生朝大陆方向发射雄三飞弹(雄风三型飞弹的简称)击中澎湖外海高雄籍渔船的重大事件,迄今还在发酵扩大。台湾官方虽一早就定调为“误射”,社会各界不少人也认同此一定调,认为是一件操作失慎、执行失常、军纪不严的事件,无关政策,不涉政治;但也有很多人不相信飞弹是“误射”,认为可能另有“阴谋”与背景,讯息相当紊乱,短期内未必有真相。何况,在高度分裂、互信不足的社会,即使调查结果出来,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但不管是“误射”还是“阴谋”,各方的关注和质疑,除了台湾军队的管理及相关问题之外,最为担心、忧虑的是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三个影响
我们认为,雄三飞弹即使是“误射”,而且飞弹落在澎湖外海,没有穿过海峡中线,仍属严重的军事安全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可能远大于一般人的预料。根据多日来的观察和各方面的讨论、评析,雄三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与意涵,至少有以下三个:
第一,加深了两岸的战略疑虑。在两岸关系正处僵持、低迷之际发生这种敏感军事事件,即使飞弹未过海峡中线,也属涉及两岸的重大敏感事件。如果有及时向大陆沟通及完整说明,也许可以化解不必要的疑虑。但是,台湾直至事发8小时之后才由海基会、陆委会分别通知大陆海协会、国台办。在此之前(7月1日下午),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已严肃表示,飞弹误射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台湾方面必须要有负责任的说法。但大陆一直没有得到被认为是负责任的完整说明;7月6日张志军回应媒体时说,飞弹朝向大陆方向打,台湾竟然第一时间是先向别人通报,“台湾有关人士到现在还搞不清楚状况”。显然,雄三事件的发生和处理,可能加深两岸的战略疑虑,对两岸关系的健康发生是不利的。
第二,增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变数与复杂性。事件发生之后,大陆静待台湾方面负责任的说明和解释,对事件的反应可以说相当低调和克制,这一点连陆委会也承认;但民进党有些政治人物却指责大陆借机进行政治炒作、向蔡当局施加政治压力。作为应该处理问题的一方,却去指责被飞弹针对的一方,是不应该的。这也说明蔡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有待加强。经过这一事件,民共的政治互信不是加强了,而是弱化了;两岸关系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第三,突显两岸没有畅通的沟通联系机制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增加了蔡当局重构两岸政治基础的压力。事发之后,无论蔡当局还是社会各界,都强调两岸沟通机制的重要性,甚至不少人建议要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但目前两岸沟通机制的中断,是由于大陆认为民进党没有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没有共同的政治基础造成。对于台湾希望大陆释放善意,张志军7月6日说,坚持“九二共识”就是大陆最大的善意;过去几年两岸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事实证明,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的和平稳定,必须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笔者认为,这不能理解为大陆借机施压,因为大陆的原则立场相当一致,在蔡当局执政之前就表达得很清楚,上台之后并没有改变或加码;蔡当局无论是要维持两岸现状,还是要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包括重启两岸沟通联系机制,如何重构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三点启示
综观雄三事件后的处理与各方反应,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仍处内战状态的两岸关系,民进党执政后更缺政治互信,原先存在的沟通联系机制也已停摆,不排除以后还会发生危及两岸关系的突发事件,两岸都需要有防范和应对危机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误判。
第二,大陆对处理两岸突发事件,显然有相当的信心和定力。国台办此次对雄三事件的发言,应该说反映了大陆的善意、冷静、耐心和克制。陆委会7月4日在“立法院”书面报告中也说,“整体上中国大陆反应低调克制,大陆媒体、学者及网民亦未有过度反应”。大陆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7月7日下午出席由全国记协举办的新闻茶座回答记者提问时则说,对于任何有可能危害台海和平的动向,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和有效应对。
第三,台湾民众均不希望两岸紧张冲突,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强大的社会民意基础。雄三事件发生后,台湾各界除了震惊,也相当的恐慌,担心处理不好引发两岸冲突和紧张情势的升级。从台湾各界的反应和舆论报道来看,没有人希望两岸打仗,没有人不希望台海和平维持下去。
总之,虽然雄三事件的真相还有待厘清,但关心、关注两岸关系的各方人士,均宁愿相信是“误射”;尽管雄三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实质影响有限,但可能加深两岸的战略疑虑和不信任感,增加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变数。期待蔡当局以雄三事件的处理为契机,采取积极作为,化解疑虑,增进互信,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评论员 罗祥喜)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