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16日发表评论说,“信任”可以减少社会运作的成本,也可以简化人与人的合作关系。“信任”建立不易,却可顷刻瓦解且难以再立。“信任”本身就是一项社会资本,如果人民失去对当局的信任,当局会逐渐丧失其引领社会的正当性,这个社会绝对是处于不安的情境。
相较以往,这次台当局的筹备期有长达4个月之久。但是,上任1个月的表现,却让外界感觉到,这个一党独大、完全执政的新当局是一辆毫无章法、匆匆上路的拼装车。蔡英文新当局已经面临到的,不是来自于在野党政治权力的挑战,而是最根本的信任危机。这些信任危机有的来自于结构性的矛盾,致使想法与作为表里不一;也有的来自于多数权力的傲慢,偏离社会公义;还有的来自于草率地恣意妄为,致使荒腔走板。
台湾新当局的信任危机出现在多方面。有两岸间、朝野政党间、“立法行政”间;在史观认同、国家认同方面的信任危机,不但未见纾缓,反而更形深化;其对外经贸安全战略能否确保台湾利益也出现信任危机。
或许在县市首长层级,民进党首长可以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但是地方首长可以用与人民博感情方式来掩盖施政的不力,也可以将过失责任推给台当局,但是台当局却必须面对优胜劣败的国际权力竞逐事实,外在竞争者不会雪中送炭,也不会锦上添花。完全执政的民进党做不好,对内无责可推,对外没人理会。
治理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涉外整体战略能力,一为对内治理能力。台湾新当局一上任就确定了几个台湾的战略方向。在文化教育上,采用“原民史观”,废除课纲微调,疏离中华文化,行“去中国”路线。“行政院长”林全甚而说出“慰安妇一些是自愿”的谈话,靠近日本的“皇民史观”。
在对外经贸上,主张要“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希望透过“新南向政策”的推动,形成“弱两岸经贸”的事实。在对外安全上,希望能加入日本安倍晋三所倡导的“价值同盟”,凸显台湾“抗中”的角色。
这种“文化去中、经贸弱中、安全抗中”的战略选择,所冲击到的已经不只是大陆的决策阶层,更包括了大陆民间舆论对民进党当局推动两岸关系的信任,这种危机比什么都可怕,也会使得国台办未来在面对民进党当局时更为戒慎恐惧,不敢轻率让步。
在内部治理方面,台湾新当局上任才1个月就考虑重启“核一”运转。蔡英文更明白地对外表示,“不会让人民,只能在‘缺电’和‘核电’之间二选一”。这等于公开承认民进党“废核家园”理想最终可能向现实低头。蔡英文选前曾承诺不会删除7天劳工假期,但是民进党一执政就准备砍假,劳工团体因此到“行政院”抗议。在核能与劳工议题上,存在的已经不仅是民进党“行政与立法”团队间的信任危机,更是绿营选民对民进党的信任危机。
一些把政事当儿戏的例子更是层出不穷。台当局新任“国防部长”可以自爆要送4万枚炮弹到南沙太平岛,引起美国高度关切后,为了掩过立刻澄清这批炮弹是送去东沙而非南沙,这位已经70多岁的“部长”还告诉年轻人,当战争来临时,要勇敢走向战场,“含笑为国牺牲”。新任“外交部长”也可以公开违背自己的知识与良心,不再说冲之鸟是个礁,反而主张其法律地位未定。大政要员如此表现,已经严重伤害人民对新当局判断力与诚实的信任。
蔡英文的“三个谦卑说”言犹在耳,但转过头来却很霸气地给马英九一个闭门羹,不让他去香港发表演说,却让同党的陈水扁保外就医备受礼遇,将陈水扁“会客”解释成有益身心的“治疗”活动,还感谢他愿意委屈在“包厢”中会客。如果这就是民进党所说的“转型正义”,国、民两党之间还会有什么信任可言?
蔡英文新当局所面临的信任危机是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已经不是单一的一个点,而是由“去中、弱中、抗中/维持现状”、“贯彻在野诉求/肩负执政责任”、“转型正义/护短循私”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使得新当局的信任已经有全面崩裂的迹象。
蔡英文新当局要弥补的也不是点的修补,而应全面反思。见微知著,见始知终,蔡英文新当局若不能再有临深履薄的戒慎,信任必将尽失,失去信任,施政必将失败,将带给人民苦难悲怨,遭人唾弃。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