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处理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符号对立

2016年04月12日 08:3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随着5月20日蔡英文上台的时间日益临近,大家都在等待蔡英文就职演说中有关两岸关系的论述,这不仅代表了台湾新当局未来对两岸关系的定位与期许,更是新当局与大陆互动的正式开始,如果开局不利,后续恐怕会有更多更大的冲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也将就此终结。

  台湾《旺报》12日社评指出,情势令人悲观,是因为这些年来台湾内部愈发偏向“独立”,众多调查也显示,台湾人认同中国的比例不断创造历史新低,台湾和中国的符号俨然呈现对立之势。

  蔡英文将这种现象界定为青年世代的“天然独”,此论一出自然引起大陆的不满,大陆与蔡英文的互信基础再度受到侵害。按照大陆“听其言、观其行”的习惯,纵使蔡英文表面上释出一些善意,如果私下继续怂恿或者放任倾“独”言行,大陆也会认定蔡英文是在挑衅,或者至少是没有诚意解决两岸之间的症结问题。

  文章认为,在大陆看来,政治人物不仅要扮演民意的表达者,更要充当民意的引领者,纵使现在从民调数据上看大部分人只认同台湾,领导者也应该以对历史和文化负责的态度,站出来导正民众的认同观念。蔡英文如果以为可以挟民意优势逼迫大陆就范,恐怕会打错算盘,反而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

  事实上,现在的民调在提问方式上存在问题,因为大部分民调都将中国认同和台湾认同对立起来,让受访者面临二者择一的抉择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在二三十年前有其现实性,因为彼时外省第一代移民尚未将台湾作为最终的落脚地,心中还有重回大陆的预期。但现在情况则大不相同,第一代移民渐趋凋零,而且认定台湾是他们的家园,而第二代、第三代外省子弟则更是生于斯长于斯,台湾的在地认同根本不是问题。换句话说,认同自己是台湾人是理所应当,完全可以单独提问受访者是否认同中国即可。

  而且,除部分原住民外,多数台湾人祖先来自大陆,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源自大陆,在文化上与中国大陆无从割舍,但几乎所有民调都采取台湾—中国二元对立的提问方式,导引式的问卷设计导致必然的结果误差。当有民调单独提问中国认同时,或者将不排斥中国人认同都纳入进来之时,却可以有高达6成的人拥有泛中国认同。

  文章指出,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台湾民众还是没有完全舍弃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连结,政治人物不应该以操作中国符号和台湾符号二元对立的方式营造虚幻的台湾认同。如果新当局想要向对岸展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就应该采取实际行动营造台湾—中国符号融合的社会氛围,让台湾民众在认同台湾的同时也可以接纳中国的文化、血缘认同。

  其实早在2000年,陈水扁在实现首次政党轮替的就职演说中就曾明确提到,“海峡两岸人民源自于相同的血缘、文化和历史背景”,那篇演说中,陈水扁还曾多次提到中国的历史伤痕与中国文化的智慧启发,意图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虽然后续陈水扁的爆冲断送了两岸关系的和解机遇,但不能不说,那篇演讲还是帮助营造出短暂的两岸蜜月期,降低了李登辉两国论发表以来两岸不断升高的紧张氛围。

  如今虽然历史境遇与两岸实力对比已经大不相同,但善意与诚意的重要却从未改变。蔡英文的新当局若想在两岸问题上维持马英九创造的和平发展现状,就必须正视与大陆累积互信基础的重要性,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中国认同问题上表达明确立场。否则的话,无论蔡英文如何保证不会挑衅大陆,大陆方面不会真正放下对蔡英文的疑虑,未来两岸之间的互动过程会动辄得咎,种种危机处理将会严重拖累新当局的施政。

  该文认为,眼下当务之急,就是要在520的就职演说中重新确立台湾与中国在历史、文化与血缘上的连结,而在有关“中华民国”的国家论述中也要将大陆部分纳入进来,如此才能让大陆认知到新当局口中的“中华民国”,不是“去中国化”的借壳上市,才能让大陆相信蔡英文的不挑衅确实建立在善意和诚意的基础之上。后续在历史课纲问题上、台湾内部的众多中国符号上,希望新当局也能够慎重处理。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