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新南向政策:能突破台湾“外交困境”吗?

2016年03月29日 08:3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华日报》3月29日发表评论说,甘比亚与中国大陆恢复外交关系后,对台湾“外交”冲击必然逐渐浮现,且冲击力度会越来越大,甚至导致“断崖式”崩落。绿营承蔡英文之意认为“新南向政策”将可成为突破外交困境之钥,这根本是一厢情愿的说法,如果两岸关系不能修好,“新南向政策”势必重蹈失败的覆辙。

  去年9月22日,蔡英文首次提出“新南向政策”。去年12月,民进党国际事务部主任黄志芳解释,推动“新南向政策”是因全球都看好东协国家,台湾应该把自己当成东协国家的“一员”,目标就是让台湾成为东协不可或缺的伙伴,而把关系建立在经济、文化和族群上;在做法上,台湾企业要把东协市场当成台湾内需市场的延伸,将过去单向的南向政策改为双向交流。

  黄志芳对“新南向政策”的包装其实华而不实。此一政策是蔡英文“外交”关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因应大陆可能紧缩台湾“国际空间”的对策。众所周知,台湾过去曾两度提出南向政策,1993年,李登辉南向政策指向“东南亚为今后对外投资和贸易重点”;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海啸,需要大量资金纾困,李政府以金融援助为主,鼓励台商前往东南亚投资,冀能与“戒急用忍”政策呼应,遏制台商对大陆过度倚赖。

  李登辉南向政策政治考量大于经济考量,加上台湾对东南亚国家金融援助,比不上中国大陆。金融危机过后,大陆与东南亚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双边或多边关系都大幅改善,台湾南向政策自然铩羽而归。2000年,陈水扁再度宣示南向政策,当时台湾正困于朝野恶斗,且因大陆反对,台湾无法参与东协自由贸易区,其南向政策同样以失败收场。

  蔡英文所提的“新南向政策”,标榜与东南亚国家及印度,更有系统的进行产业发展与合作,以及社会、文化交流。骨子里仍然是延续李登辉与陈水扁“减低对中国大陆经贸依赖”思维。这种“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想要以政治干预经济,就必须衡量自己的实力。

  李扁时期,大陆国力远不如现在,台湾与之进行金援竞赛尚且落败,现在台湾想再与大陆在东南亚较劲,哪里还有胜算?再说,大陆对东南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从2000年至2014年,大陆占东协国家贸易比重已由5%上升15%,目前已接近20%,台湾占东协贸易国家比重不过5%上下,东协国家怎可能舍大陆而就台湾?

  更重要的是,“新南向政策”要想成功,台湾必须加入大陆主导的RCEP。但蔡英文对RCEP不感兴趣,刻意绕过RCEP而强调美国主导的TPP。由于台湾对东协出口大多为加工出口的“中间财”,一旦RCEP正式成立,台湾“中间财”被取代,对台湾影响势必更大。试问:届时“新南向政策”如何解决台商在东南亚市场面临的高关税及投资障碍?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有其政治考量,无非是想借此减低对大陆经贸的依赖,进而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意图形成与东南亚国家及印度合围大陆的态势。可以断言,此一政策虽不是痴人说梦,但成功的机率微乎其微。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