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学者:如何看待新媒体时代下两岸青年交流

2016年03月24日 07:2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3月24日南宁讯 (记者 李杰)全国台湾研究会22日在南宁举办了第八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新媒体”与“青年”成为学者讨论的热点词汇,学者们认为,借助自媒体青年可以零成本的发表意见,并通过不断扩散的影响进行宣传,但自媒体带来的激情往往持续时间较短,青年遇到非常时期或非常议题时参与积极性会极度高涨,甚至会参杂着功利和盲目的心理,使自媒体交流附带了强烈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助理教授邵轩磊指出,微博、微信、脸谱、Youtube、贴吧、论坛/PTT等自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中无疑发挥着巨大的催化作用,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参与者畅所欲言,往往成为极端主义的温床。目前台湾、大陆上网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80.3%(约1883万人)、近50%(约6.32亿人),网络论坛对舆情具有相当代表能力。新媒体用户们已经不是以往网络宅男的社会边缘人形象,而是实际影响两岸的政治经济状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邵轩磊还指出,台湾自2000年代媒体环境开放以来,媒体乱象逐年加剧,为人诟病。传统媒体也被蓝绿双方各自归类,中立性、可信度受到普遍怀疑。随着2014年11月选举结果呈现“电视广告”效果不及“网络带风向”的现象,所谓的“网军”成为显学,而政治人物、团体也更加重视新媒体,新媒体具有快速传播、情绪激化两个特点,开展新媒体的两岸关系研究,极具迫切性。

  广西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毛怡彬表示,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往往十分零碎,片面追求“短平快”以及搏人眼球的轰动效应,因此很难对某个重大事件展开完整系统的论述,很多参与者所发布的信息均源自于内容高度浓缩、客观性严重不足的“懒人包”。

  毛怡彬还指出,自媒体用户通常并未接受过良好的新闻从业训练,也较少受到新闻基本原则和从业道德的约束,使得其所采集和传播信息的质量往往缺乏保证,而网络意见领袖的个人态度对议题的产生影响甚至会超过官方媒体的声音。在这种缺乏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管的环境下,两岸青年的自媒体行为处于一种“脱缰”状态,固然在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有着长足的拓展,同时存在的摩擦扩大、冲突加剧的可能,值得深思。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法律研究所所长季烨表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具有使用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为台湾青年政治参与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青年人开始更为积极自主地使用网络新媒体,作为社会运动的新的动员媒介。另一方面,青年人还善于利用新媒体作为其社会运动的宣传平台,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

  季烨还指出,岛内政治人物也顺应发展,进行了选举策略的转换,出现了从传统的面对面的“悲情”动员到新兴的基于网络的“快乐”选举的模式转变,其核心便是瞄准青年人这一庞大人口数量的特殊群体。这种转变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台北都市型选举,但因互联网技术尚不发达而未行程规模。新世纪以来,这种转变的节奏明显加快。

  与会学者们认为,新媒体本无对错,它只是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无论未来新媒体对两岸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根本都是人为使然。在新媒体环境下,两岸应充分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自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建设,合理引导和监管自媒体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两岸关系。(完)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