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炫耀与怨憎:阿帕奇割开的伤口

2015年04月10日 16:0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联合报》10日发表社论说,阿帕奇事件沸沸扬扬至今,网络媒体扮演了“天使”与“魔鬼”两种角色。由于李蒨蓉在脸书的高调自曝,引发反弹,于是,让台军中纪律涣散、特权横行的真相逐一被揭发,从而促使台当局采取大规模整饬行动,这是它正向的一面。但在众声喧哗下,人们仇军、仇富、肉搜的情绪不断被煽高炒热,许多不相干的民众愤怒怨憎无法自抑,社会裂痕随之扩大,这是它可怕的一面。

  整起阿帕奇事件,从公的角度看,是“军纪”松弛涣散,让人不安;从私的角度看,则是少数特权者“炫耀”成性,令人反感。其中,影响社会观感更深的,可能是后者。试想,如果李蒨蓉最初不是那么一副倨傲的姿态,外界对此事也不会一路挞伐;而就事论事,把一个艺人当成终极敌人而四面起底地追杀,恐怕也不是社会对此事的最佳反省。当军中的惩处与调查即将告一段落,人们又从这件事学到了什么?

  像“脸书”这样的社群网站,本来是朋友圈交流感情、交换讯息的友谊平台;然而,当网络四通八达到一个地步,再加上使用者喜欢“暴露”、“炫耀”到一个极致,它就可能变成一个没有隐私、藏不住秘密的玻璃屋。这点,是所有网络使用者必须警惕的事。在阿帕奇事件中,要说拍到仪表板就可能涉及泄漏“军机”,未免有些言过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重要的军事武器为何任意开放给那些缺乏素养、也缺乏敬意的人参观,却又不加规范,这才是最滋反感之处。

  当“公平正义”逐渐成为近年社会运动的基调,这次阿帕奇“贵妇团”的光鲜登场,再次严重刺痛了民众的心。在参访队伍中,除了贵妇、董娘及儿童,还有五名佣人随行,这是什么景象?在检方传讯的过程中,媒体报导的,则尽是这些贵妇身上的名牌衣物、皮包,和它们令人咋舌的价格。这些场景描述,虽未免流于表相,却已足以勾起“朱门酒肉臭”的联想,增添民众对她们的敌视。在这种氛围下,艺人小S一句“不是背便宜包包的人就更有礼貌”,无异在伤口上再次撒盐,无助于帮李蒨蓉缓颊,反而引发更多反富议论。

  不可讳言,台湾社会对于富人一直具有奇特的双重情结:许多人平时崇富、媚富,渴欲模仿与攀结;然而,在某种情境的作用下,同样的心理却可以立刻被催化成为仇富、反富,这是很吊诡的心态。与此相对的现象,则是网络和社群媒体的普及,让个人的意见表达随时可以变成大众媒体撷取和报导的讯息;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激烈言词受到夸大、散播或扭曲的机会也随之提高。这些,都是以往大众媒体谨慎过滤及小心查证下,较少发生的事。当“个人即媒体”的时代已经无可遁逃,名人或一般使用者要避免自己的网络言论肇祸,便只能自我约束及克制,认清网络绝对不是一个可以任意吹嘘、诋毁或大放厥词的地方。

  社群网络中有一个甜美的关键词──分享,不断诱使人们把自己的意见、隐私、照片放上去,和朋友共享。然而,“分享”也是一个充满危险与变数的陷阱;因为,透过善意或恶意的辗转传播,你的隐私和情绪可能变成别人餐桌上公开的谈资,甚至一夕成为大众媒体草率炒作的材料。分享的结果,极可能变成“分”而不“享”,就像李蒨蓉的高调炫耀,留给别人的只是怨怒,留给自己和朋友的也只剩下伤害和惩罚。

  当专家喊出“世界是平的”的时候,其实人们很快就发现,“社会是不平的”才是更真实的问题。同样的,在大家歌颂“网络是自由的”之际,使用者也必须意识到网络的自由同样需要节制与管理,否则你的自由很容易遇上反挫与对抗。原因很简单:一个无法与人分享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莫大的深渊。

  阿帕奇事件揭露的不只是台湾军纪的脓疮,它也割开了台湾社会阶层分化的伤口。事实上,要降低社会的仇富心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有钱人降低自己外在的财富装扮,不要把金钱贴在脸上,改用内在气质来美化自己。李蒨蓉曾夸称,脸书就是用来炫耀的地方;现在,她应该知道,人间没那么简单。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