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将回台湾,司法“关说案”亦进入升高放大的情势。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接下来,王金平如何解释此案,及他之如何自处,将决定此案如何发展下去。
社论摘编如下:
有两种可能。一、王金平承认了本案迄今呈现的事实,并对自己的行为表达认错及歉意;然后,或者自行引咎而有所表示,或者借此营造出一个朝野可能形成的宽容情势,再与各方在其中寻找转圜的空间。
二、以目前之端倪,王金平却好像做了第二种选择;他似想否认此案迄今呈现的事实,辩称电话中所说“只是安慰柯建铭的话语”。也就是说,王金平似拟就本案情节提出另一版本,并不准备为本案负起任何政治责任。若循此发展下去,一方面可能会减低王金平获得的社会谅解与同情,另一方面更可能会添增蓝绿斗争的火药,逼得马当局与王金平及整个社会皆困入墙角,最后甚至可能落得玉石俱焚。
首先要问:本案的事实是什么?仅就公布的对柯建铭的几通监听译文来看,已经呈现“王金平自承为柯案向曾勇夫关说,后来并回报柯建铭谓曾已处理”的始末。现在,王金平未否认这些电话内容,但辩称“只是安慰柯建铭的话语”,似意谓他并未向曾勇夫等人关说,只是“哄骗安慰”柯建铭而已。然而,曾勇夫及陈守煌皆未否认王金平亲自与他们谈到柯案,曾勇夫甚至说,王也同时提及“法务部”的预算在“立法院”被冻结事。因此,王金平似乎无法完全否认他为柯案关说的事实;然而,只要有此一事实,就不是辩称“只是安慰柯建铭的话语”所能推卸。毕竟,“安慰”的说法,不能改变“关说”的事实。
所以,在王金平的危机处理而言,如果想要采取“只是安慰柯建铭的话语”之类的乌贼战术,恐非明智之举。比如说,特侦组至少已掌握王金平主动与曾勇夫及陈守煌的三次通联纪录,未公布译文不代表不知其详;如果王金平欲将情势导向“究竟有无关说”的事实辩论,即可能又引出了那几通电话译文,这必使各方的转圜空间更形紧缩。
处此情势,王金平应当如何自处?“立法院长”为“党团总召”的刑案直接向“法务部长”及“高检署检察长”关说,这是一个“宪法”层次的重大事件。此时,王金平面对四方面的政治责任:一、“立法院长”破坏了“三权分立”的重大“宪政”界际;二、“立法院长”与民进党“党团总召”,共同破坏了“立法院”及“立委”的“宪政”伦理与社会荣誉;三、王金平以执政党不分区“立委”的身份出任“立法院长”,若有重大的违宪过失,他必须对执政党有所交代;四、“司法独立”为“宪政”发展的至高目标,亦为民众的共同期待,王金平对民众必须有符合情理的回应。面对这样的情势,王金平恐怕只能斟酌自己应当如何负起这些政治责任,而绝无可能用“只是安慰柯建铭的话语”一句话,就将此案轻描淡写地一笔勾销。也就是说,王金平应当已无不认错的余地,而且,切勿一错再错。
已经听闻王金平应引咎辞职之说;其实,这也应是王金平对台湾、“宪法”、“立院”尊严、“司法独立”,及民众期待的合乎比例的回应。然而,这可能是一种奢望。于是,处此情势,王金平也许有两种选择:
一、坦荡面对,就案情提出一个在情理上可以接受的解释,并表达认错与道歉之意,使各方不再陷入硬拗强辩的乌贼大战,以争取社会的谅解与同情,然后主动以从政党员的身份向党中央自请处分。这是将球发到马英九的场中,马之如何处理,则可就王的说法是否对民众有说服力来斟酌。如此,各方或许可以迅速面对善后,避免越陷越深。
二、王金平若想避重就轻,从“只是安慰柯建铭的话语”入手,将各方拉入硬拗强辩的漩涡,则王的社会形象可能更形扭曲,各方的转圜空间也更形局促,甚至王金平若将自己的政治危机转化成挟持政局、蓝绿恶斗的局面,那就可能造成玉石俱焚的苦果。
此案对王金平自己及对台湾“宪政”,皆已造成重大的伤害;希望王金平接下来对此案效应的处理,能够减少对自己的再伤害,也减少对台湾的再伤害。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