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引发外界高度关注。香港中评社今日发表专论文章分析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文章指出,如今的民进党,在两岸路线之争下,或将引发更多的深层矛盾及更大的竞合博弈,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注定前路漫漫,荆棘密布。
全文摘编如下:
近日来,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引发外界高度关注。继6月谢长廷访问大陆,党主席苏贞昌也不落人后,7月4日亲自主持首场“华山会议”定调两岸政策转型。谢、苏二人在两岸政策上相继出手,党内各派系也在蠢蠢欲动。一时间,民进党扣动两岸政策调整的扳机,党内面临更大的竞合博弈。
民进党内部关于调整两岸政策的声浪早在去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失利后就开始浮上水面。党内众多人士纷纷意识到两岸政策已经成为民进党无法走完最后一哩路的关键原因,检讨两岸政策求得适时转型已经成为民进党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议题。
然而,随着党主席改选的不断临近,民进党内各派系纷纷由“救党为公”向“利己谋私”转舵。两岸政策转型已经形同空话。而去年5月苏贞昌当选党主席后,重新定调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仍然是在“台独”论述下进行所谓政策上的务实调整。
而党内另一位天王级人物谢长廷,于去年10月登陆访问,在大陆抛出“宪法各表”及“超越差异说”,他并会见大陆涉台高层官员,与大陆对台智库进行交流。眼见谢长廷访陆成果不断突显,苏贞昌心中如五味杂陈,他在去年11月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便自食其言,没有将该委员会负责人的大位交给谢长廷,反而由自己亲自主掌,谢长廷也拒绝参加“中委会”,这让苏谢心结更加深厚。
其实,自去年谢长廷登陆始,民进党内部在两岸政策议题上已经形成了“交流派”与“保守派”的重要分水岭。“交流派”以谢长廷为代表,而“保守派”则以坚持“台独”论述的苏贞昌为首。谢长廷没有获得“中委会”掌门人的大位,也折射出“交流派”与“保守派”的突出矛盾。显然,苏贞昌在“独派”的紧箍咒下,不愿也不能在两岸政策议题上走得过快、过大,而谢长廷的“交流派”虽然对于推动民共交流有重要意义,但苏贞昌却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考量,不能让谢长廷“功高盖主”。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谢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具体的两岸政策路线之争,另一方面是更加残酷而现实的政治利益之争。二人多年来的恩怨情仇在两岸路线之争下不但没有化解,反而持续发酵。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