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核四问题五层争议 亟待理性对话

2013年03月12日 14:3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今年3月11日是日本3·11福岛核灾两周年日,核电未来发展的讨论持续在台湾发酵。台湾《中国时报》11日发表社论文章指出,核四问题存在五层争议,亟待理性对话解决。将关心“核四”的“公民运动”转化成关心台湾“能源政策”的“能量”,这才是有利于台湾民众的福祉。

  社论摘编如下:

  今年3月11日是日本3·11福岛核灾两周年日,核电未来发展的讨论持续在台湾发酵,包括核四的“停建”或“续建”等,成为社会大众最关切的议题,例如前两天全岛反核大游行,民众参与踊跃,反核俨然成为“全民运动”。有更多的民众或团体关心公共政策,这是好事。但如何在此过程中,建构理性沟通平台,是当局与社会共同的责任。由于核四争议牵涉层面很广,它不只是核能科技议题,更是政治、治理或能源政策议题。而如果核四已成目前台湾最具争议的问题,到底争议在哪?我们从以下5点分析:  

  第一,对科技了解不足:由于核能发电或核四电厂设计,有其专业科学技术,例如反应炉、围阻体、燃料棒,以及其它发电与相关建筑设备等,都有其复杂的专业技术。特别是,(核能与核能安全)科学日新月益,同时带动许多创新发明的科学技术;然而,核能科技的专业性,不容易在短时间瞭解,再加上资讯不对称或权力不对称,就容易产生误解。一旦误解(情绪)没有获得适当解释,就容易产生信任的问题。换言之,究竟拥核或反核者,对核能(安全)科技,有多少认识,恐怕还有待了解。

  第二,对科技不相信:民众对(核能安全)科技不相信是另个问题,部分原因是福岛核灾效应,让许多人谈核色变。不过,对科技不信任不是现代才有的现象,早期西方宗教视“地球是圆的”为禁忌。满清(义和团)时代,对西方科学,也充满着排斥与愤怒。民主时代,对于相信或不相信技术者,都应给予适当尊重。理由在于,这往往是每个人的价值信仰,对价值信仰的尊重本来就是民主政治的精神。而对科学相信与否,因为和人与由人形成的“组织”含公司、政府与制度)有关,下列因素于是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对台电没信心:核四让台电背了许多“原罪”,例如核能电厂在威权时代,主要以“安全”为由,甚少进行核电厂相关资讯的开放与沟通。 

  第四,对当局不信任:日本福岛核灾,加深民众对核四与当局的不信任。由于台电是隶属“经济部”的“国营企业”,受到当局或政策管制。此外,台电承担了许多当局的政策任务,例如核能发电即是当局既订的能源(核能)政策。也因此,许多台电无法或难以处理的议题,很自然地就会造成民众对当局的不信任。尤其是,当局涵盖的政策议题比起台电所要顾及的层次和层面更深、更广,也就是说,其实当局面对核四议题的复杂度更甚于台电,如此,也更加重了民众的不信任感。  

  第五,对政治不信任:政治制度设计,本来就在解决政治争议;但有时因政治制度的局限性,使得政治争议难以解决。例如,可能因为媒体与社会对政治的不信任,导致原属科技的问题,层次不断上升,形成必须透过政治(“公投”)手段,才能解决争议。问题是,民众对政治不信任,让前述理性或科技的问题,无法获得充分讨论,结果重点变成了“公投”各项政治技术操作面的问题。  

  显然,核四停建或续建已成“安全”层次的能源安全问题,非台电或“经济部”能处理。因为前述五层次争议难解且有连动效应,例如有民众因对核能科技不瞭解,导致对当局或政治的不信任。目前社会弥漫的气氛是,民众感觉不安全的“情绪”,已经远远超越了理性认知不安全的程度;也使得拥核与反核之间的对话,益形困难。  

  不论核四停建与否,都将深深影响到台湾未来的发展。因此,拥核与反核者如何透过沟通,进行理性的对话,非常重要。目前讨论热烈的“公投”议题,或许能暂时解决政治争议,但仍可能无助于解决核能科技争议。距离未来核四“公投”仍有一段时日,当局、社会、媒体,均有责任针对前述争议,作深入广泛的沟通讨论。若能透过对话建立共识,将关心“核四”的“公民运动”转化成关心台湾“能源政策”的“能量”,这才是有利于台湾民众的福祉。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