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两岸同胞抗日史不容遗忘

2011年10月31日 08:3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2011年10月25日,台当局为“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撰写碑文,扼要描述两岸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驱除日寇的8年抗日史。香港《大公报》30日发表评论指出,一段关于两岸同胞共同抵御外敌的碑文终于出现在台湾民众的眼前,当年两岸中国人成功保卫家园,今天更应团结一致,为实现统一而努力奋斗。

  评论摘编如下:

  说起无字碑,不少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位于陕西的武则天乾陵无字碑及坐落在南京的秦桧无字碑。其实,在台湾也曾经有过一座“无字碑”。它就是竖立在台北市中山堂前的“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建于1999年10月25日。1945年10月25日正是日本在台湾宣布投降,并把台湾归还给中国的日子。为了纪念历史上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台湾方面遂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建碑,但竟没有碑文,直至12年后的今天,2011年10月25日,台当局才撰写碑文,扼要描述两岸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驱除日寇的8年抗日史。一段迟来的碑文,一段被刻意淡忘的史实,个中缘由值得寻味。

  最近正在台湾上演的电影《赛德克·巴莱》颇受岛内民众欢迎,票房频频报捷。它描写了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悲壮历史:世居台湾岛上的高山原住民赛德克族,向来过狩猎、农耕、编织等各式传统的山林部落生活。然而,1895年腐败懦弱的清廷被迫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而日本人为了掠夺台湾丰富的山林矿业资源,对各原住部落实行严酷的理蕃政策,赛德克族逐渐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心中反抗的种子逐渐萌生,最后不惜与日寇搏斗,捍卫自己的文化和尊严。担任该片监制的国际知名导演吴宇森则盛赞《赛德克·巴莱》唤起了人们曾经遗忘的、忽略的这段发生在台湾土地上的历史。

  赛德克族人誓死抗日的经过是当年台湾民众抗日运动的一个缩影。其实,广大台湾同胞也饱受日本“皇民化运动”的摧残,只能讲日文、看日报、起日本名字、拜日本神社。为了反抗日本人的殖民统治,台湾百姓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日热潮,不少人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对于台湾民众长达半个世纪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台当局理应建碑立文,悼念抗日英烈。但何以只有碑而无文?当年抗日纪念碑落成的时候正是李登辉主政的年代,但对于这样一件纪念盛事,李登辉却表现得相当冷淡。当时他已提出“两国论”,露出了其分裂两岸的狐狸尾巴,任何两岸之间的共同记忆和历史联系都是其“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因此,李登辉取消了纪念台湾抗日的10月25日台湾光复节,企图把两岸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光荣历史从台湾民众记忆中抹掉,更遑论立碑文缅怀抗日先烈了。后来陈水扁上台,不仅反对立碑文,还以“终战”一词取代“抗日胜利”及“台湾光复”。“终战”属于中性词汇,指两国之间的战争终止,并无特定立场,但抗日战争并不单纯是中日之战,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不义之战。日本政府定调“终战”,无非是要掩盖侵略的本质。而民进党当局竟然为了换取日本方面对“台独”的支持,而与日本右翼分子一唱一和,根本就是颠倒是非、认贼作父。

  然而,历史不容抹杀,台湾同胞抗日的感人事迹不容遗忘。在今年台湾光复66周年之际,一段关于两岸同胞共同抵御外敌的碑文终于出现在台湾民众的眼前。当年两岸中国人同仇敌忾,最终成功保卫家园;今天两岸中国人更应团结一致,为实现统一而努力奋斗。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相关内容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