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蓝绿候选人马英九、蔡英文最近都勤跑校园,争取“首投族”(首次拥有投票权)支持。香港中评社今日发表社评指出,台湾年轻人想要的就是两岸稳定、经济大好,但到目前为止,在最上位的两岸政策方面,还看不到蔡英文的明确主张。政治人物“去偶像化”风潮,以及“端不出牛肉”是她最大的致命伤。如果还想把“首投族”当成艺人粉丝团来操弄,注定会失败。
社评摘编如下:
台湾2012大选蓝绿候选人马英九、蔡英文最近都勤跑校园,争取“首投族”(首次拥有投票权)支持。“首投族”是新名词,但蓝绿双方较劲青年选票由来已久,过去绿营一面倒占上风,与政治人物“偶像化”有关,台湾政治氛围丕变后,如果还想把“首投族”当成艺人粉丝团来操弄,注定会失败。
政治人物“去偶像化”是台湾进步的象征。自1994陈水扁挑战台北市长成功,点燃政党轮替之火,民进党就热衷于将政治人物“偶像化”;陈水扁的“三级贫户律师”、苏贞昌的“电火球”、陈菊的“花妈”都系出同门。但不难发现,这款操作在陈水扁弊案缠身成为阶下囚,民进党无法与贪腐划清界限后,慢慢失灵。五花八门的政治人物纪念商品,从10多年前门庭若市到现在乏人问津,足以见证“偶像化”操作的崩坏。
政治人物“偶像化”时代,选民迷这些“偶像”有如当今艺人粉丝团,就是一个喜欢,说不上什么原因。在“肚子扁扁也要投陈水扁”的年代,把陈水扁送进台北市政府、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
民进党的“偶像工厂”后来踢到铁板有二大理由,第一是“扁家贪污”,第二是“扁朝失政”,两岸关系紧张、经济低迷不振。
前者不须赘述,许多“扁迷”都有受到被叛感觉,这连带影响到后来谢长廷、苏贞昌根本没办法再玩“偶像化”手法,直到蔡英文出现,因为是女性、不同世代,当年包装陈水扁的同一批人,又试图将陈水扁的“包装术”复制在蔡英文身上。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