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4日发表社论说,展望新的一年,马英九能否快速走出他的“执政困境”,或许将是我们观察今年整体台湾气势能否兴旺的关键之一。毕竟,古往今来都一样,惟有当家的领袖先能政通人和,人民才可能安居乐业;相对的,当一位领导人被众人一路“唱衰”,“国政”又如何可能兴旺?过去这几个月,马英九大概再难听、再刺耳的话都听过了,许多有关他领导风格该如何调整的建议,许多人也说过了,在这不打算再重复了。我们倒是想从另外一个更宽广的角度,对马英九所面临的领导课题提供一些看法。
社论说,领导人被民意嫌恶,在当代民主国家早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甚至民意声望再高的领袖都不例外。美国时代杂志曾在2006年3月间刊载一篇题为〈英雄不再〉(No More Heros)的文章,挑明指出当代政商领袖所面对的民意趋势是:民众对领袖的不信任以及越来越直言不讳的瞧不起权威,这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文章中指出:“再也找不到敬意,代之而起的是抨击、愤世嫉俗,以及蜂涌而出的公开抗议。”看到这种趋势,马英九其实真的可以不必太沮丧了。
不讳言说,马英九所面临的困境,正是当代多数领袖所共同陷入的“领导困局”。亦即公众对领导人“期待”,往往超过了领导人本身的“能耐”。一方面,大家都期盼领袖能在盘根错结的利益纠葛中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断力;另一方面,大家又同样期盼领袖能做个伟大的调和者,既能灵活的协调折冲各方利益,又能够娴熟的与公众进行对话与沟通。然而在实际操作上,这两种特质其实是矛盾的,甚至是很难同时并存的。一位在重大政策上处处展现执着与决断力的领袖,很难不被批为专横跋扈、刚愎自用、不纳忠言、不擅协调甚至是不通人情事故等等;相对的一位在决策上经常重视协调、尊重异见的领袖,又很难不被批为瞻前顾后、逢迎讨好、议而不决等,最终结果往往就是父子骑驴,多方不讨好。整理整理最近这半年来的批马言论,正好为这个困局提供了最佳的例证。
说得再直接一点,当代的时代氛围,其实并未完全褪去“期盼伟人”、“等待英雄”的心灵,然而面临在野政团不断升高零和对立,再加上世俗化商业媒体的放大检视与过度轰击,几乎所有政治人物的魅力都快速折损,甚至面临全面摧毁,这其实早就是一个“伟人不再”、“英雄凋零”的年代。问题是,当代许多民主国家或地区的多数民众都不这么想,还是坚持期盼他们选出的领袖拥有所有“伟人”所具有的美德,正如同研究美国选举的学者斯克尔(Richard K. Scher)所指出的,所有领袖都被期待必须拥有坚强的个性、远大的目光、超凡的魅力、跨越党派的能力,创造舆论风潮的本领,坚持正确道德的勇气,打败邪恶势力的力量,平易近人的风格等。斯克尔明白的指出,这样的“伟人”,不仅过去没有,现在不存在,未来也不会出现,问题是民众却一直期盼并寻找这样的完人。结果就是,民众怀着完人理想期待选出他们的领袖,又在很短的期间内感到失望,最后就是咒骂甚至唾弃他们的领袖。
以美国为例,回顾近20多年来,除了少数例外(如雷根),很少不是在万众期盼下风光上台,最终都在民调声望低落、一路被批得体无完肤、甚至狼狈不堪的下台。他们每个人都曾拥有赢得大位的传奇,也都各自具备某种超凡的魅力,却也都在无休止的批判与挞伐声中沦落到光环尽褪的境地。不同的是,他们有的再难翻身(如尼克松),有的却迄今还让人怀念(如克林顿),重点是他们曾为美国留下什么样的“遗产”。美国的例子不谈了,在马英九之前两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与陈水扁,回顾其任内经历所挨的骂还能算少吗?重点是台湾人今天在评价这两位前领导人的时候,昔日的那些抨击与批判可能早就不发挥任何作用了。
社论最后说,所以,面对此起彼落的批马风潮,马英九除了自省修正外,其实也该秉持更多些的平常心,绝不能因为怕挨骂,而放缓了施政或改革的步伐,毕竟只要政策治理看到了效果,终究还是能赢回民意支持的。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