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别让孩子坠入深渊 台湾校园反毒形势严峻

2017年04月05日 09:3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联合报》4月2日发表社论说,清泉岗爆发台军涉毒丑闻,台当局“国防部长”冯世宽直指校园尿液筛检阳性比率是台军的58倍,点出校园毒品泛滥的严重性,也说明新兵将毒品带入军营的事实。蔡英文曾多次向毒品犯罪宣战,强调“零容忍”,并把校园反毒列为扫毒重点。必须正视的是,青少年吸毒问题已危及下一个世代的心志和健康,这是不可轻忽的安全危机。

  “改变真的很难,吸一口毒,戒毒却要花一辈子来戒。”台湾《联合报》系愿景工程走到戒毒重生的少年身边,倾听他们为何染毒,以及戒毒、重生的心路历程,并检视毒品防治的政策作为。这场反毒战争,既要预防孩子染毒,更要把染毒的孩子拉回来。

  根据台湾“警政署”统计,台湾2005年到2014年查获少年沾染二级毒品人数增加3到5成,三级毒品更增加15倍。台北市3月执行“封城扫毒”专案,查获195人,其中不少贩毒者是透过中辍生将毒品卖进校园,台北市甚至每年都会接获小学生滥用毒品的通报案例。

  台湾青少年接触毒品的年龄,平均在12岁到15岁之间,且几乎没有城乡之别。原因是,贩毒集团的手法非常多样化,除利用学生在同侪之间贩毒,并将毒品掺入香烟、糖果、饮料之中,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间染上毒瘾。不仅如此,毒品的严重性往往遭到淡化或遮掩,官方数字存在很大的黑数。台湾成瘾科学会理事长林沧耀认为,每百名学生吸毒,约仅五件会被通报。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彻底革除“打假球”心态,否则,若任由各地机构虚伪造假、欺上瞒下,校园反毒口号喊得再响,也不会有任何效果。

  假球之一,许多教育人员存有“通报越少越好”的心态,以致警方与教育单位掌握的学生吸毒人数,落差多达10倍。据调查,近两成青少年最初接触毒品是在校园,但因教育人员态度消极或辨识能力不足,加上家长过度保护子女不愿配合,或者教育人员担心司法太早介入易使学生被标签化;这些因素均导致前置处理迟缓,后来即越难戒除。

  假球之二,新型毒品不断冒出,少年周遭唾手可得,软糖、巧克力、跳跳糖、果冻等零食都有可能是糖衣毒品。目前全球新兴毒品至少六百种,但台湾只公告23种,不到4%,不足以抵挡毒品洪流。而且,即使公告了新兴毒品,但若未列入一、二级毒品,只要持有未超过20克,仅能处以罚款。毒犯利用此一巧门化整为零贩卖,青少年最常使用的K他命就因只列三级毒品,披着“流行”的外衣大行其道。这是法律的缺口。

  假球之三,检警调追查海洛因、安非他命常有斩获,但对新兴毒品却有心无力;除了贩毒通路畅便、法规与现况脱节等原因外,检验更是一大问题。岛内缺乏专责新兴毒品检验单位,法医所即便有能力筛检,但人力奇缺,无从建立新兴毒品的完整资料库以供比对。若委托民间机构筛检,一种成分就要五千到一万元(新台币,下同),而一个检体通常要验二百多种成分,不胜负荷。而且,此一领域由于台当局无暇顾及,经费往往少得可怜。

  假球之四,司法部门步调不一,屡有检警费力查获毒枭,却被法官大笔一挥放人。不仅让毒贩偷笑,也淘空反毒堡垒的基石。贩毒产销体系顽强,毒犯再犯率高达七成;许多人吸毒五年后,即“升级”成为毒贩,这是一个不断扩大并下坠的深渊。

  反毒工作要彻底,必须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台当局必须盘整战力,加速修法,调整少年处遇制度,培养专业志工投入,有效社区动员,扩大青少年人际支持网,善用大数据打击毒网,公部门齐一脚步,才能消除毒害。看到一个个被毒品摧残的青少年精神恍惚、精神涣散的模样,我们能不为这场21世纪的“鸦片战争”奋力一搏?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