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蔡英文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执掌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完成其文化策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她在新一届“文化总会会员大会”致辞时,进一步阐明其文化政策,言辞间又流露出对“中华文化”的轻忽态度。
对此,华广网3月12日发表《台海研究》执行编辑、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博士后王贞威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华文化总会成立已有50年历史,在推动中华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67年,台湾当局领导人蒋介石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议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并兼任首任会长。1990年,“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2006年,更名为“国家文化总会”。2010年,改为现如今的“中华文化总会”。
“中华文化总会”是台湾当局力图“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历任会长基本上也都是由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兼任,可见对这一组织的重视。该会以“建立文化主体性,弘扬人本精神”为宗旨,其根本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至少也是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那么,新任会长蔡英文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如何呢?蔡英文致辞全文,除了在迫不得已使用“中华文化总会”机构全名时提到“中华文化”两次之外,通篇不见“中华”两字,刻意回避该会的宗旨和历史定位,反倒是以“台湾文化”为中心展开论述,强调所谓“在地文化”,多次提及“台湾文化”、“台湾的文化实力”、“台湾的文化形象”等。蔡英文明确表示,民进党当局“对文化工作扎根、发展及推广都有最高程度的重视”,“新团队将继续为深耕台湾文化努力”。她提出未来三大努力方向:第一,持续提升和深植台湾的文化实力;第二,持续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第三,加强台湾文化和国际的交流。虽然提及继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但并无具体措施,只是抽象论述。
蔡英文所代表的绿营和蓝营在文化认知上,尤其是如何界定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上,有很大的不同。蓝营普遍认为,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而绿营则认为,台湾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华文化只是其中一个来源,台湾文化是海洋文化。如“立法机构”负责人苏嘉全就提出,台湾是“融合多元化的海洋之子”,要“推动台湾成为海洋文明的新典范”。
蔡英文极力掌控已经成为民间社团组织的“中华文化总会”,就是看中了它在两岸关系中的象征性意义,根本目的的就是要“绿化”、“去中国化”这一曾经有官方背景的组织。马英九执政8年间,“中华文化总会”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创办“两岸汉字艺术节”,推动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建立“中华语文知识库”等。在蔡当局看来,如果任由刘兆玄等蓝营人士担任会长,不利于其掌控两岸交流情势。在“新南向政策”成为民进党当局重要的涉外政策之后,对“新南向”18国的文化交流,就成为重中之重,而“中华文化总会”也就顺理成章扮演重要角色。
笔者曾提出,在经济结构转型难有起色的情况下,蔡英文的施政重点将以文化资本的积累为主,持续推动以台湾为共同想象边界的“国族认同”建构。而未来两岸也将逐步由物质性实力的竞逐转为文化资本的建构和争夺。“中华文化总会”将成为蔡英文推动其文化政策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也是其治下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更紧密结合的重要方式。新的团队必然不会像马英九时期大张旗鼓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办中华文化交流活动,而只会聚焦到“在地文化”、“新住民文化”等,继续打牢“台湾文化”的意识形态根基。“中华文化总会”,虽不会改名,但终将名实不符,而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台湾文化总会”。对此,大陆要保持高度警惕!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