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台湾休假改革 “一例一休”后遗症多

2017年01月05日 09:2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联合报》5日社论指出,台湾“一例一休”新制刚刚上路,各项冲击立刻涌现。许多餐饮、运输业纷纷宣布调涨价格,医院、邮局、清洁队等机构则缩减服务时间,中小企业和农牧业为人力短缺叫苦连天,大型企业则改设无人工厂或添购机器人取代旧有劳工。如此四面八方而来的冲击,对台湾而言,规模恐怕不输“海啸”,台当局不可轻忽以对。

  新制度实施,当然不会是“无痛分娩”,劳资双方乃至消费大众都必须设法调适。问题是,蔡当局在强推“一例一休”时,不仅缺乏必要的社会沟通及利弊评估,甚至任由“立委”胡乱加码,低估了新制的实质影响。更令人扼腕的是,“行政院长”林全接受媒体访问时一派轻松地说出“涨价是必然结果”,仿佛在向所有企业放发“涨价许可证”。这种轻率的态度,不以人民生计为意,丝毫没有责任感及同理心,实有愧“行政院长”之职。

  台湾“一例一休”新制设计,原意是要保障劳工权益;但从实际施行的效果看,劳工却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其中原因,可分为三个面向分析:第一,劳新制虽大幅提高了加班累进费率及休假强制,但此举因大大改变了企业经营的人力需求,使人员的周转愈发不易。面对加班费大增,许多雇用单位基于成本考量,都以取消加班因应新制;对劳工而言,加班费则变成了“看得到,吃不到”。

  第二,在原本比较宽松的旧制中,有些劳工愿意透过自愿性的加班,领到额外的薪水,以补充家用。但如今,由于新加班费采取大幅累进,制度变得更严格而僵硬,雇主只能压缩加班人力;如此一来,许多基层劳工也就连原有的加班费都无法领到。对这类劳动者而言,这就成了“变相减薪”。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劳工本身也是消费者,当市面各项物价因为“一例一休”推升成本而喊涨,但劳工的薪资却未增加;这一涨一停之间,劳工必须以同样的薪资去应付更庞大的开销,生活势必会更加感到拮据。在台湾,多数大型企业原本就提供优于劳基法的待遇,其员工或许不成问题。但对众多利润微薄、制度未上轨道的中小企业或家庭企业,立刻面临棘手的经营困境。而这类企业雇用的众多“边缘型劳工”,即可能面临收入降低、乃至裁员或失业的危机,生活反愈艰困。这点,显然是蔡当局必须谨慎因应的问题。

  林全说,“一例一休”实施“涨价是必然结果”,除了态度轻率,他也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上所述,许多劳工面对新制已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对一般社会大众而言,则除了要承受物价上涨的压力,最直接的冲击就是“服务缩水”。原因是,“劳基法”规范的不只是制造业员工,还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员,新制上路后,医院、邮局、便利商店、居服员、垃圾清洁队,有的提前打烊,有的缩短服务时间。如此造成的种种不便,势将引发对蔡当局的新一波民怨。

  这么多的后遗症,蔡当局如果事先不曾想到,那就是失职。而如果想到而不设法因应,却放任事态发展,那就是更大的失职。追根究底,“一例一休”决策之所以在社会沟通上一片空白,最大的症结就在于蔡当局的傲慢与托大。其一,故意舍原国民党版比较温和的设计而不为,非要打造民进党的激进版,结果反成败笔;其二,蔡英文透过由上而下的指令强推,高举道德旗帜,导致外界噤声,正反意见无法并陈或交锋。由此可见,空有政策理想,却无法选择正确的路径与配套,终是枉然,且留下严重后遗症。

  “一例一休”的效应正在扩大,目前所见的“三部曲”为:一是各类物价喊涨,二是各种服务缩水,三是边缘劳工就业不保。这三项冲击,民众必须忍受,但蔡当局也必须提出因应纾解之道。“造福”为名的政策,却带给劳工和民众更大的痛苦,是可耻的。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