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台湾华航空服员大罢工,瘫痪华航全天航班,当晚,台湾华航劳资双方达成共识,空服员罢工结束。香港《大公报》今日发表评论指出,不管外界对此次罢工是褒是贬,都凸显了华航内部存在管理弊端和漏洞,高层和员工都应从这场罢工中认真检讨和吸取教训。
评论摘编如下:
华航空服员罢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场岛内史上首次空服员大罢工虽然只持续了一天,但已造成台湾空中交通运输大混乱,包括来往港台等数十班航班取消,逾万名乘客受影响。岛内舆论因此对这场罢工评价两极:有人批评华航空服员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损害乘客的权益;有人则对华航空服员表示同情,认为只有使用“非常手段”才能逼公司高层就范。可见,罢工对社会影响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但不管外界对此次罢工是褒是贬,都凸显了华航内部存在管理弊端和漏洞,高层和员工都应从这场罢工中认真检讨和吸取教训。
华航空服员罢工举行一天即落幕,成功争取到所有要求,恰符“天时、地利、人和”。通常罢工较难成事的主要原因多在于员工意见分歧,但这次华航空服员非常团结,九成人同意罢工。此外,出游旺季暑假即将来临,若空中交通大乱,势必引发民怨。民进党当局刚上台,正急于做出一番成绩,当然不乐见华航罢工给乘客带来不便而引起舆论抨击,因而当机立断撤换华航董事长。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在出访当天对于罢工事件公开回应说“这条路上会与各位(华航罢工者)一起渡过”、“不会让你们感到孤单”云云,言下之意已定调华航高层必须让步。新任华航董事长何煖轩对当局的用意亦心领神会,于是对罢工员工的要求照单全收、息事宁人,使本以为要打持久战的罢工只持续了一天即戏剧性地结束。
岛内舆论指出,表面上看,华航空服员“大获全胜”,台当局处理“手法明快”,但实际上是“全民皆输”。华航高层接受空服员增加津贴、恢复旧有工时计算方法等诉求后,倘若机师、地勤人员也要求相同待遇,华航一年大约要增加25亿新台币的支出。而台当局是华航大股东,民进党当局爽快答应罢工者要求,不过是“慷纳税人之慨”,最后仍是全民埋单。
早年华航频频发生空难,许多乘客闻华航色变,即使今日不少人仍心有馀悸。
华航财务状况长期处于赤字,为了增加客源,降低票价,但成本却仍居高不下,每张票的获利越来越低。为了平衡日益增加的成本,华航不得不争取更多乘客,载客率也越来越高。所以,相较其他航空公司,华航空服员的数目较少,但工作时间可能是亚洲同行中最长。据悉,去年华航载客数比主要对手长荣多了400万人次,整体营收净利却比长荣少。华航每位空服员每年服务乘客人数4587人,长荣仅2960人。华航空服员工作量超出长荣35%。这也是引发罢工的主要原因。
劳资纠纷是常见的现象,关键在于双方以何种心态进行沟通和协商。劳方争取合法权益无可厚非,但对罢工仍应慎重思考,尤其涉及公共事业,如交通、电力攸关民生福祉的领域,一旦罢工,势必对不少民众造成影响。资方则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态度,与劳方理性谈判,避免激化矛盾,以免事件恶性发展。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