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台湾的“暖”新闻中,坪林小学渔光分班老师发起“谁来午餐”计划,与学生合力烹饪,招待客人吃午餐,盼以“一顿餐”换“一堂课”,为学童争取教育资源。台湾《立报》13日社论说,这种为学童争取教育资源的行为让人心动。在渔光上课的学生,就像台大求学史上“最超乎想像的一件事”般,也是一对一上课。
渔光分班早期是渔光小学,受人口外流影响,并入坪林小学,成为渔光分校,3年后再降为分班,现在全校有12名学生,一、六年级各1名,更大危机是,渔光地区2年内没有适龄孩童入学,分班随时都有可能消失。
学校老师于是在2015年4月发起“谁来午餐”,概念是一顿饭换一堂课,利用学校的“渔光自耕小农场”生产的金针、龙须菜等食材,由老师与学生合力烹饪,招待客人吃午餐,代价是来宾要为孩子上一堂课,内容不设限。
学校的积极教学,是让要学生与社会接轨,提升偏僻乡村教育、教学功能,也足以成为其他偏僻乡村表率。
偏僻乡村问题,绝不只发生在台湾,即使教育水平高的近邻日本,也有相似问题。在2016年才拉开序幕时,日本铁道迷对于石北本线可能要再废站发出惋惜。原因是石北本线的卖点,是经过上白滝、白滝、旧白滝、下白滝等连续四站相同命名规则的白滝系列。更早之前在上川与上白滝之间,还有奥白滝站名,但在2001年已经先降格为信号场(号志站),3月之后的整个白滝系列,就会只剩下白滝一个中型无人车站。
事实上,以载客的需求来讲,这些地处偏僻的车站,并没有存在必要,只是铁道公司考虑到还有学生要利用这条铁道上课,才等到3月学生毕业后再废站,这种体贴的温馨,与渔光分班的“谁来午餐”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这样认知,可以体会到偏僻乡村教育要能获得改善,交通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其次则是营生需求。台湾要改革偏僻乡村教育,也许会落得只是为少数人投入更多资本,但这仍是要做的事。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