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7月4日在京举办专场报告会,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与全国台联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联袂为在场千余名两岸青年做主题演讲,图为林毅夫在为两岸大学生作报告。(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中国台湾网7月24日北京消息 本网专稿:《阎崑:不忍看下一篇隔海祭文》
前些天,笔者有幸见到了林毅夫先生。那是在北京饭店的金色大厅,全国台联的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举行报告会,请林毅夫和汪毅夫给来自海峡两岸的一千多名青年学生作报告。一位是世界银行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报告的内容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一位是全国台联会长、著名民俗学者,报告的内容是从俗谚俚语看台湾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真要感谢活动的主办方怎的就突发奇想,让两位堪称“台湾之光”的“毅夫”同台作报告,自然是妙语连珠精彩超群,大厅里掌声笑声喝彩声时而响起,现场“high”到不行。
在现场服务的我从台下望上去,林毅夫风采依旧,只是眉宇间多了些沧桑,家事国事天下事,三十余年过去,岁月如何不留痕迹?报告会进入互动环节,两位报告人逐一回答学生的提问。提给林毅夫的最后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陆改革发展与台湾经济的关系,另一个则是请解释什么是乡愁?林毅夫用较多的语言回答了第一问,在回答第二问时,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至于问我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我想回家。”说完,他淡然一笑,但笑得勉强,笑得苦涩,笑得让台下懂他的我直想落泪。
当天回家,林毅夫的那句话始终萦绕耳际,思想起曾经与他的神交,我竟然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索性起身,打开电脑,眼睛盯着屏幕,边敲击键盘,边整理自己散乱的思绪——
笔者关注林毅夫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考入全国台联的《台声》杂志任编辑,因工作需要,必须对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涉及的人物有所了解,就在此时,听说了林毅夫。但只知道有个台湾人,是从金门泅水过来的。我在厦门眺望过金门,知道距离有多远,第一感觉是这人身体一定很棒。
由于家住北大西墙外,得地利之便,因而我家有了一个超大超棒的“后花园”,有相当一段时间,只要得闲,哪怕是晚间散步,夫妻俩一定要到北大校园里走走,为的是感受中国最高学府的文化氛围,沾一点灵气。后来,有了小女,不到三岁,就把她送到了北大幼儿园的小小班,于是,每天接送,至少要来去两次。
北大幼儿园的小小班设在校园北部的朗润园,那里曾经是恭亲王的皇家园林,幼儿园这边当时还算齐整,但隔壁一处旧宅邸正在大兴土木。站在不时掉下几粒桑葚的桑树下,我从等待接孩子的北大校工家属口中得知这里正在兴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那时,已经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林毅夫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任职,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名字,已经多次出现在我们的《台声》上。
那时的朗润园附近还是一处幽静的所在,小山上花木扶疏,路两旁二月兰盛开,小桥下鱼戏田莲,池塘里荷花绽放,曲径上落叶婆娑,篱笆上牵牛斗艳,小院里黄柿满枝,冰面上蒹葭苍苍……,真的是“四时之景不同”,而我带着女儿“朝而往,暮而归”,自然“乐亦无穷矣”。眼见着一处废旧的宅邸变身为小桥映带,花木扶疏,亭台楼榭,曲径通幽的院落,我每次接送小女时又多了一站必然逗留的处所。那天接孩子,正赶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挂牌,坐在中心对面的水泥预制板上,我给女儿讲台湾人林毅夫的故事。女儿似懂非懂,我知道跟她讲这些确实早了些,但因一个人而在北京大学设立一个研究中心,这个台湾人够牛。我的企羡,溢于言表。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