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台北人为什么喜欢宜兰?

2013年05月03日 07:58: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宜兰,距离台北大约40分钟的车程,却跟台北有着不同的城市气质。

  3月的一天,友人开车,从台北出发,驶过雪山隧道,进入兰阳平原。台北的艳阳蓝天瞬间转换,窗外已成山色空蒙、雾锁轻烟的水墨画。台湾有古语:竹堑多风,兰地多雨。宜兰的美少不了这细雨和薄雾。

  车子继续行驶,扑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没有高楼、没有商厦,只有田野和古朴的民居。“知道我们台北人为什么喜欢宜兰了吧,因为这里什么都没有。”友人的话,不必用逻辑推理,我的眼和心已经在应和。

  宜兰的美,在台湾作家舒国治眼里是这样的:宜兰偏处台湾东北一隅,是台湾最幽美的一块佳土,山水清旷,田野亲人。房子与稻田永远相邻,而远山时在眼帘,溪水尺寸正好,清澈流经城乡。这样的景致,是所有台湾孩子当年的眼界……三边环山,一边面海,或许是之前的交通不便,宜兰得以维持一种更为淳朴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情调。没有喧嚣、没有忙乱,这未经雕琢的乡野味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乡下”的感觉成了宜兰的旅游资源,观光、休闲农业渐盛。

  到宜兰,午后时光。友人说,一定要去喝杯下午茶!“为什么是一定?”我有些诧异。“因为可以喝出宜兰的味道。”友人的回答更添几分神秘。

  于是,我们来到了旧城南路。丛林掩映中,隐约可见一处所。循着细碎的白色鹅卵石慢慢走,铅红色的砖砌矮墙上悬挂匾牌说明来处——旧宜兰农林学校校长官舍。踏入庭院,别有洞天。花树繁茂,绿草茵茵,蜿蜒小路延伸到一处日式的老建筑,上书——宜兰文学馆。

  校长官舍、宜兰文学馆,名称的变化清晰显示了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在台湾,有不少老建筑透过当地政府或是业者的翻新、融入新元素,重新焕发生机。想必这也是一座“会呼吸”的老建筑!还没踏入馆内,已有惊喜。院子里,有绘本步道,介绍“文学与戏剧”这样宏大和理论性的话题,却用了讲故事的形式。有家长带小朋友一路看过去,读了故事,也了解了宜兰有哪些文学家、台湾又有哪些文学家。

  走进敞开的木拉门,现在的文学馆还是要脱鞋进入。走在木地板上,每位访客都轻轻放慢脚步,不忍打破房舍内原有的静谧。文学馆的工作人员迎上来,是一位40岁上下的文静女士。细声细语,建议我们选择靠窗的位子。“馆内都可以拍照,所有书本也都可以借阅。希望你们可以度过一段悠闲时光。”

  老建筑本身就有岁月时光驻足。凭窗而坐,眼前是院子里高大的樟树,挺拔伫立;凭窗而坐,纷乱的思绪刹那静止,感觉到的只有耳边轻轻吹过的风。文学馆里书不少,每本书都是当年宜兰农林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还有当年学生借书还书的记录。

  听工作人员介绍,文学馆里有不少常客,点上一杯茶或咖啡,再选上一本喜欢的书,一呆就是一下午。我们也点了一壶茶,说是茶,其实是莲花冲泡。风干的莲花慢慢吸水,慢慢在杯中绽放。我也选了一本书——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

  人称“舒哥”的舒国治在台湾早已赫赫有名,散文绝妙,却出书不多。从美国东岸到英国牛津,从欧陆的咖啡馆再到大陆的卧铺火车,《理想的下午》被众多读者视为“旅行文学”的典范读本。

  这大概就是一个理想的下午吧!这样的下午里,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欣赏风景、闻香品茗、阅读美文;这样的下午里,我们可以拥抱绿地蓝天,放慢总是匆忙的脚步让心灵休憩;这样的下午里,我们也体会到了宜兰的味道。(李炜娜)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