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汉唐乐府表演者用古乐舞向汉字致敬。陈晓星摄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2500多年前某位祖先的情思我们于今如何窥见?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的自信如何传递给今天的你我达观的力量?
中华文明最典型的符号是什么?
传承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的载体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汉字。
通过汉字,我们读《诗经》、诵《论语》、享受文明古国的荣耀。汉字,当得起所有中华子孙的敬礼!
现在的中国人仍然能读2000多年前的《诗经》、《论语》、《史记》,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相比之下,2000年前欧洲通用的拉丁文现在几成死的文字。如果把书写系统已经成熟的甲骨文作为汉字的肇始,3000多年来汉字一直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故事,把文明传递到我们的手上。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在近日在山东举办的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上演讲时说:“4000多年前,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绝不是虚言,对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提笔忘字
世界上四大古老文字即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埃及圣书体、玛雅文字,仅存甲骨文经过书体的流变至今仍在使用,且成为世界上唯一视觉辨识的文字,具有高度的观赏性、丰富性。但传承了3000多年、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汉字,在21世纪遇到了挫折与困惑。
进入电脑时代,汉字书写已变为拼音输入、键盘选字。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时说:“现在我们有多少人提笔忘字?写字的水平也越来越差,写出的字不像个汉字,包括合同文本、法院传票、判决书甚至有些法官的签字都惨不忍睹!”
刘兆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台湾的情况也一样,两岸面临着同样的汉字危机,因此也肩负着同样的使命。两岸文化工作者要做的事情很多,保护知识产权、合作出版、两岸合拍,还有举办“非遗”展演、文博会、汉字艺术节、合编常用词典、开通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讨论文化领域的相关协议……他说:“两岸要不断拓展文化合作的深度,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繁简争议
关于两岸间的繁简之争,有些人态度非常激烈,台湾批评大陆“没文化,不懂得爱惜汉字之美”;大陆指责台湾“肉食者,不知贩夫走卒的识字之苦”。对此,刘兆玄的态度相当温和:“大陆有的繁体字台湾不太接受,比如‘爱无心’、‘面无麦’(简体字去掉的部分),但有的是好的,既简化又符合汉字指事、会意的造字原则,比如‘小土’是‘尘’。好的简化字台湾可以吸收,使用者自由选择再加上文化政策的求同存异、平等交流,繁简会朝着第二次‘书同文’的方向走。”
书法冷落
语言先于文字,方言也远众于文字,在文字与语言对应的过程中,中国的祖先高度智慧地选择了由象形到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法,为世界贡献了靠视觉辨识的汉字,这既避免了拼音文字随方言而分化的文明断裂,也发展出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与篆刻。
进入21世纪,虽然北京奥运会的会标是一方中国印,开幕式的开场演出是舞者在宣纸上舞出书法线条;虽然台湾的云门舞集因为表现狂草的气韵与流动而获得国际声誉,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毛笔、宣纸、书法甚至硬笔的书写都离我们渐行渐远。辽宁画院教授冷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写了一辈子的字,办个书展,除了开幕式热闹一会儿,有多少人来看?有多少人还有欣赏书法的需求?”一辈子以纸笔为生、以纸笔扬名立万的台湾画家刘国松感慨:“现在的孩子都是‘电子儿童’,拿不起笔来也就算了,连欣赏都没有能力了。”
“书法是否终将成为小众艺术?是否不可逆转地将远离普通人、成为拍卖会上的拍品?”记者提出问题。刘兆玄答:“我倒没有那么悲观。我们要承认汉字书写已依赖电脑输入的事实,这并不是坏事。但汉字除了表达的功能外,还有审美的、品位追求的功能,有书写过程的愉悦感和抒发感,这些电脑不能代替,非书法不可。两岸都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体验书写的美与愉悦。台湾每年元旦都举办新春开笔活动,马英九出席,和书法家和普通市民一起提笔写字,这样的活动对书法就是一种推广。当然,还包括书法课堂、书法比赛、汉字艺术节等,都是要留住书法,让它继续滋养现在的人们。”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