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一直是两岸关心的热点话题。台湾《联合报》今日刊载亚太创意产业协会理事长暨法蓝瓷总裁陈立恒的文章探讨如何使岛内的文创产业化,并持续成为台湾的软实力。
全文摘编如下:
身为台湾文创人,我们已经等了很久很久,终于等来了“文化部”的成立,等来了一位胸怀大江大海的“文化部长”,我们自然也在等待,她那犀利多情的如椽大笔,是否能够为台湾的文化发展写下一篇隽永序章。
当然我们所等待的,远不只这些。
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起点,不是单靠一个部会、一名首长,就能定义它未来的版图壮丽。随着人员、预算等资源扩充,当局应该要让“文化部”从此得以大刀阔斧的施展整合,达到事权统一、发挥综效,改善以往“文建会”屈居于当局冷灶衙门的窘境,成为可以活络各个关节的强势部会;更要能贯彻可长可久的文化政策,凝聚民众共识,布局文化建设,活化台湾土地上继往开来的中华文化资本,为台湾文创产业打造一个可以安身立命,方便走进国际市场的优势环境,且让民众拥有均等机会,享受到文创经济与人文精神所带来的美好生活。
唯有达成如此愿景,才值得我们所有的等待。
而站在这个愿景之前,我想先提醒即将华丽登场的“文化部”,要让“文化”成为民生必需品之一,首先要着眼于攸关民生的“文创产业化”。
今时今世,非产业化不足以永续软实力,因为没有产业化,就没有大市场;没有大市场,就无法扩大就业;没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就无法加强文创活动在国际、社会、经济等各个层面的影响力,导致无法刺激更多的民众参与和资源投入。这就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文创产业的原因。也正因为台湾文创没有产业化,所以“文化创意”永远被定位为在水一方的缥缈佳人,美则美矣,都是形而上的追寻,走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里。
吊诡的是,大部分的文化创意其实是很普罗(大众)的,它无论是一个内容,或是一项产品,皆是因为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紧密联系,于是被赋予了存在的价值。由古至今,文化创意从来没能自外于经济贸易,因为没有市场的文化形式,就像一艘没有舵手的轮船,也许货舱满载,却难以靠岸。
一言以蔽之,台湾的文化未来,掌握在3个月后将左右文化政策的主事者们的手里,至于能否胜任“固我根本、养我命脉”的重托,吾人深切期盼,他们值得我们这么多年的等待。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