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华日报》2日针对台南商圈的发展问题发表社论。社论指出,台湾商圈的发展,与服务业的崛起密切相关。近年来消费型态不断改变,早期具有优势的商圈必须随之转型,为老旧过时的商圈添加文化创意与美感。当局应该针对商圈的条件及特色,提供相关基础建设与配套辅导措施,业者的自觉与在地资源的结合也不可或缺。
社论摘编如下:
台南府城(中国清朝台湾府治所所在的城池,在今台南市。)曾经是台湾行政、经济中枢,曾几何时却成了“没落贵族”。市政府经济发展局为提振台南市商业机能,今年起将推动商圈发展计划,以4年时间充实各商圈软硬体建设,采取整体行销策略,以开拓商圈全新面貌,是否能带动都市繁荣,颇令人期待。
商圈又名市中心、商店街、商业区,是都市或城镇由商店、商场、车站、街道、办公大楼、娱乐场所等元素组合而成的综合体,也是城市的精华区。商圈提供民众购物消费及休闲娱乐等功能,进而促进市场流通、经济发展、创造时尚,是城市人文活动最主要的场域。
世界各大城市都有知名商圈,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第五大道;英国伦敦舰队街、牛津街;法国巴黎香榭大道、奥斯曼大道;义大利米兰蒙特拿破仑大街;日本东京银座、新宿、大阪心斋桥;韩国首尔明洞、江南大路;香港铜锣湾;新加坡乌节路等,都是商店、名牌云集,消费者如织的购物天堂,创造出庞大活络的市场经济。此外,大陆还有上海南京路。
商圈依地理环境、顾客背景与流动性等因素,可区分为都会型、社区型、办公型、转运型、校园型、游憩型、夜市型等多种。根据顾客所占比例,商圈又可分为主要商圈、次要商圈及边缘商圈。交通与基础建设是否完备?商品是否齐全?商店是否具有特色?有无强而有力的行销?这些都左右着消费者前往该地购物的意愿,也牵动着商圈的形成与消长。
在都市发展过程中,某些行业会自然聚集而“结市”,例如台南府城从前有米街、布街、鞋街、帽街、草花街等等,可满足民众购买特定商品的需求,有如现代版的“主题街道”。日据时代起,现在的西门路、中正路一带,成为台南市最主要的商圈,后来友爱街、国华街一带,委托行、酒吧鳞次栉比,带动地方繁荣。但随着都市发展与时空转换,新的商圈纷纷出现,传统商圈则日渐没落,这种状况在全台各地皆然。
台湾商圈的发展,与服务业的崛起密切相关。1988年,台湾服务业产值首度占GDP产值超过5成,意味台湾已从农业、工业迈进“商业服务岛”。为推动商业升级,促进中小型零售业现代化,强化中小店铺经营体质,经济部商业司参考日本商业集结与区域商业资讯整合的经验,于1995年提出“商店街推动计划”。
后来在商店街的基础上,继续导入各项软、硬体资源,辅导全台老街、传统市集,发展出“形象商圈”、“魅力商圈”及“品牌商圈”,希望凝聚业者经营共识,改善商业环境公共设施,加强共同行销策略,以吸引更多消费人潮,强化商圈竞争力。透过经济部商业司的辅导,岛内已有112个商圈发展出独特魅力,成绩可圈可点。
近年来,大型商场崛起,消费型态不断改变,顾客群趋向年轻化,早期具有优势的商圈必须随之转型,以美学造街手法,为老旧过时的商圈,添加文化创意与美感,让消费者在商圈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当局应该针对商圈的条件及特色,提供相关基础建设与配套辅导措施,业者的自觉与在地资源的结合也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