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期盼台湾电影产业再现风华

2011年11月28日 09:5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11月26日,第48届金马奖举行颁奖典礼。以此为契机,台湾《中国时报》今日针对台湾电影产业发展发表社论。社论指出,这几年台湾电影复苏带来正向的循环,让台湾电影有了更多些活水资源,有了进一步制作出不同电影的机会。为了更好的发展岛内电影产业,除了电影人再加把劲儿、再努力些,也需要更明确、有效的政策支持与投入。

  社论摘编如下:   

  金马奖是以华语电影为竞赛对象,不限于已经在院线上演的电影,有时会发生角逐大奖的热门片,因为还没有在台湾地区公开上映,观众不熟悉的现象,再加上过去曾有一段时间台湾电影处于低迷状态,金马奖上港、陆电影成了大奖常客,多少影响了本地观众对金马奖颁奖典礼投入的热情,毕竟金马奖是在台湾举办,台湾自己有多少优秀的电影工作者与作品可以入围、得奖,终究还是许多观众在意的事情。  

  这几年,台湾电影复苏,大片、好片纷出,且在票房上屡创佳绩,甚至在海外市场传出捷报,例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造成轰动,目前已创造了两亿新台币的票房,估计每10个香港人就有一人已看过这部电影;更别说台湾有史以来最大制作的原住民史诗片《赛德克·巴莱》,以7亿元(新台币,下同)的成本、至今累超过8亿元的票房,大幅打开台湾电影的规模;连本届最佳男主角奖得主刘德华都在领奖致词时表示,期望香港电影能够像台湾电影一样,走出谷底,再现过去曾有的风华与影响力。  

  台湾电影复苏带来正向的循环,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就有电影人指出,《赛德克·巴莱》等电影,吸引了非传统电影界的资金进入,让台湾电影有了更多些活水资源,有了进一步制作出不同电影的机会。总归而言,电影要好看,才能让观众愿意进电影院,电影要赚钱,才能让更多投资者愿意投资。也就是说,创意者与投资者可以对话,创作者与观众可以对话,目前看来,台湾电影界慢慢发展出有效的制作与投资环境,使得产业有逐步扩大的可能。  

  当然,电影并非一定要大制作才能有好作品。这次夺下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奖等大奖的香港片《桃姐》,和台湾的《那些年》都可说是小品立大功。一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说故事的能力,即使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地方,但若诉诸的是人类共同的感受与感情,就能打动人心。人我之间互相扶持的真情、青春的酸甜得失,是人们可以分享的经历,当这样的故事化作一个好剧本、一部好电影,就能让不同时空下的人都得到感动。这是电影迷人的力量。  

  在颁奖典礼上,香港歌手林忆莲、台湾歌手萧敬腾分别演唱了多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有些是当年的电影主题曲,有些是后来被放入新拍摄的电影中,于是有机会再一次被人们聆听。透过转播画面,观众看到好多位大明星跟着在哼唱,当然,很可能更多观众自己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看过的电影、唱过的歌、读过的小说、着迷过的电视剧……大众流行文化串起了我们共同的生活,甚至让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的两岸三地,有了可以一起分享的记忆与资产,或许就如同本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说的,这就是一种“想像的共同体”,“想像”来自“同理”,“同理”来自“分享”;因此,想像与现实,其实也互相成就、丰富了彼此。  

  流行文化跨越区域藩篱,做到了政治上、甚至于经济上做不到的连结,也是人们最自然、最普及的互动与对话。金马奖是全世界第一个华语电影奖,也是亚洲老牌的电影竞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份影响力是经过长期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努力,方能累积至此,这是台湾非常可贵的资产,千万不要轻忽、漠视。  

  大陆电影近年来大张旗鼓,拍片量与拍片类型不断扩增,影展也快速提高规模、能见度与影响力;电影是明星聚集的行业,观众看到的是熠熠星光、有才华的创作者、资金的流动、票房的纪录等。电影是一个产业,要有健康的环境、完备的结构,才能有更开阔长远的发展。透过电影争取文化的话语权,台湾地区也已经有一定的实力,除了电影人再加把劲儿、再努力些,也需要更明确、有效的政策支持与投入。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相关内容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