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台北距离创意城市还有多远?

2011年10月25日 08:3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英国传通媒体执行长兰德利日前访问台湾时指出台北的城市建设问题,引起岛内媒体关注。台湾《新生报》24日发表社论指出,现在的台北市,少了一些人味和传统,所谓“传统”,是使旧的和新的、固有的和外来的不断对话,构成“新的传统”、“活的传统”,或许如此才是一个城市永续经营、保有生命力,而且迷人、吸引人的动力所在。

  社论摘编如下:

  英国传通媒体执行长兰德利日前访问台湾时透露,8年前他在一本旅游指南读到“台北是世界上最丑的城市”,就马上买机票来台瞧瞧,他指出台北停顿在“工业城市”的思维中,建筑、道路设计都只为满足功能需求,无法给予使用者感官上的享受。

  兰德利是推动创意城市的国际权威,他所指的工业城市思维、满足功能等,都是18、19世纪以来顺着工业化发展的现代性表征。由西方工业革命所带动现代化运动,其中一项重要特征即是理性化不断持续扩张。理性涉及到目标以最具效率的方式达成,所考虑的皆以技术、方法及管理,同时在这目标达成过程中,亦是缺乏人性考虑,是去人格性的。

  现代性已充斥在我们生活中,例如官僚化组织、奥运选手培训、吃麦当劳、喝瓶装饮料、住火柴盒式房子,还有行车速率较高的高架桥、搭捷运等等都市。现代性更是标志着打破传统生活方式后所呈现出的差异性,所以可能为交通便利或货畅其流,要拆掉或迁移道路周边的“老”房子。这些现代性因子都发生在台北这个城市中,相对于“一府”、“二鹿”、“三艋舺”(为一句岛内谚语,描述清朝全岛三大港市的盛况。一府为今台南市,二鹿为彰化县鹿港,艋舺则为今日台北万华。)所发展出来的台北市,就是少了一些人味和传统。

  兰德利特别指出,新兴亚洲城市为了追求速度,城市规划以汽车为中心,马路、高架桥切断小区与小区之间的连系,是值得我们深思反省的。换句话说,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极有可能忽略“人”的考虑与“人性”的需求。关于这点,我们毋须赘言,每到选举时节,车子与交通可以是大问题,但人的交通可能屡遭漠视,试问台北市除河堤可安心骑自行车,市内行吗?

  也不必和伦敦、巴黎为何迷人相比,光和东台湾的宜兰对照,台北总好像予人欠缺了什么的感觉。在近二、三十年来,宜兰的公共建筑,包括政府办公大楼、学校或天桥等融入后现代元素,让人产生究竟是别墅或校园的错乱感,这股风气在9·21地震后,吹进了中部4县市复建工程,但受限空间发展,台北似乎纹风未动,真是有点可惜。

  大约在30年前,就开启“后现代在台湾”的论述,而且点出台北已进入后现代主义纪元的说法不曾少见。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出现,象征台湾与西方“同步发展”,但值得反思的是传统、现代、后现代之间的调适配合。所谓“传统”,并不是历史陈迹或文化残留,而是使旧的和新的、固有的和外来的不断对话,构成“新的传统”、“活的传统”,或许如此才是一个城市永续经营、保有生命力,而且迷人、吸引人的动力所在。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